热搜词:

闪电评论 | 当私人庆典撞上公序良俗的边界

这两天,奇葩宴席接连出现:先有贵州毕节一男两女办婚礼,后有河北武安某店铺为宠物狗操办满月宴,两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摆酒”闹剧,实则共同叩问着一个核心命题:在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碰撞中,公序良俗的边界究竟何在?

从“狗满月宴”到“三人婚礼”:仪式感的异化与越界

河北店主为爱犬举办满月宴,拱门、横幅、歌舞一应俱全,虽未收礼金却仍被质疑“炒作”“哗众取宠”。这一行为本质是将人类社会的传统仪式移植至宠物身上,是对“人情往来”规则的戏仿。而贵州毕节的“三人婚礼”,无论真假,事件在被公开传播后,对社会价值观产生冲击,可能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两者虽同为“非常规庆典”,但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私人情感表达的夸张化呈现,后者则是对婚姻伦理与法律底线的公然挑衅。

公序良俗:弹性共识还是刚性枷锁?

公序良俗作为社会共同体的“软性契约”,既需包容多元价值,也要守护基本伦理。宠物满月宴的争议中,反对者认为,将狗与人等同的仪式是对生命伦理的混淆;支持者则主张,只要不侵害他人权益,私人领域的“自娱自乐”无可厚非。相较之下,“三人婚礼”显然越过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边界。我国《民法典》明确将“一夫一妻”作为婚姻制度基石,任何挑战此原则的行为,即便披着“自由”外衣,也难逃法律规制。两起事件对比可见:公序良俗的弹性空间,始终以法律为刚性框架。

大众认知撕裂:流量时代的价值迷思

在注意力经济驱动下,猎奇行为极易演变为流量狂欢。宠物满月宴的传播过程中,部分网友以“有趣”“有爱”为之辩护,实则陷入“娱乐至死”的陷阱——当非常规举动被过度美化,社会共识的根基可能被悄然侵蚀。而“三人婚礼”引发的舆论风暴,则暴露出公众对婚姻伦理的集体捍卫意识。值得警惕的是,两起事件中均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前者当事人强调“未收礼金”,试图以经济清白消解道德质疑;后者若确属摆拍,则是为博眼球制造话题。这种将社会规范工具化的倾向,正在加剧大众认知的混乱。

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找平衡

社会进步需要包容多元价值,但绝不能以消解基本伦理为代价。宠物满月宴的争议,提示我们需以更开放的心态重新审视“仪式”的现代意义;而“三人婚礼”的风波,则警示法律的尊严不容亵渎。当私人庆典成为公共事件时,个体自由的边界须以不违背公序良俗为前提,以不冲击法律底线为原则。唯有如此,“奇葩”才不至沦为“公害”,“热闹”方能不堕为“闹剧”。(文/刘科春)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