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进入“熬鹰”模式,谁能扛到最后?
关税战进入“熬鹰”模式,谁能扛到最后?
财经掌门人
智谷趋势智库为中高净值用户提供每周研判,为您解读近期大事、会议以及趋势信号。本周的智谷趋势内部研判,为您深度解读中美关税战、国内经济趋势信号以及国际金融关系。见文末可查看解读完整版。
中美关税战升级至拼内力阶段
中美关税战超预期,双方进入比伤害力、比耐力、比谁更能熬的阶段。
特朗普目前的策略是广泛打击、极限施压,对华关税不断提高(近一周不断加码)。
中方则是精准反击、寻求对特朗普压力最大化
34%对美反制关税中,农产品是一个重点;出口管控名单新增16家实体,不少是支持加税的美国制造商;将11家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波音的无人机子公司在列;对杜邦展开反垄断调查。
智谷趋势研究员路口大爷分析:
1、农业州、科技和工业巨头、华尔街仍具备影响华盛顿决策的能力,但特朗普本人未必受传统政治逻辑束缚;而中方决策链短且集中,受关税打击严重的民企、制造厂商、工人并没有等同的影响力
2、美国经济有短期通胀、物资短缺、民众购买力下降、企业利润收缩的风险;中国则要直面出口重创、裁员、供给过剩、收入下降的局面;相较起来美国消费体量更大,经济结构更多元,与盟友协调能力更优。
3、美国民众面临通胀和短缺时更易有不满情绪,而中国民众更能忍,在经历过上一次贸易战后,中国企业和民众已经从心理和应对上有一定的自我调适,对现实“放弃幻想”。
综合来看,要比拼长期耐受力,体制和稳定性方面中国有优势,经济缓冲厚度方面则是美国
关税战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向
关税大战对中国经济,受三个要素的影响:
1、跟老美的谈判情况,关税最后收几个点其实不那么关键,最重要的影响,是最后只有中国在硬刚,其他经济体都退让了,还是都在跟老美博弈,前者是最糟情形;
2、国内刺激和对冲政策的力度,最重要的是不是坚定的把内需和消费搞起来
3、中国的产能,能否顺利转移到老美以外的其他区域,目前欧洲一方面有改善与华关系的声音,同时亦有警惕中国把廉价商品倾销进欧洲的声音。
智谷趋势严九元分析,这三个要素,影响了人民币汇率的三种可能走势:
三个方面的走向都比较好,会在 7.4;
如果只能满足一个,会到 7.8-8;
如果三个方面最糟,不排除破两位数,目前看概率尚小。(*仅是个人分析,不做投资参考,请诸位对市场风险保持足够之敬畏)
短期还是“留后招”
关税压力下,国内对冲政策出台可能不会那么快。
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称“对关税可能造成的冲击有充分估计,应对预案的提前量和富余量也打得较足”。
官方认为提前量已够,短期应不会有较大刺激政策出台
决策层有“留后招”的习惯,4月底的ZZ局会议将是重要的观察窗口
智谷趋势研究员老肥分析,潜在的对冲政策包括:
1、降准降息,降准先于降息,结构性降息可能会先于总量降息;
2、将服务型消费纳入消费补贴范围,加速生育补贴落地,可能增加出口转内销的相关补贴;
3、若是经济面临失速压力,不排除再来一次mini版“4万亿”,加速国内核电、水电(墨脱水电站)、运河、高质量农田的建设。
全球站队:盟友关系重塑
关税战加速全球站队
截至当下,公开表示要对等报复的是中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欧盟,其中尤以中加行动最为坚决;日韩等国则表示要展开谈判,未明确是否反击;越南、以色列、印度、阿根廷等国及中国台湾省则选择先跪再说。
智谷趋势研究员S博士分析,全球能对美国进行有效反制的国家并不多,就是几个主要经济体,而美国的最终目标事实上正是几大经济体
未来演化不外乎三种局面:
好的局面是,中国反击产生示范效应,几大经济体对特朗普群起而攻之;
坏的局面是,其它主要经济体退让,留中国独自苦撑;
更坏的局面是,为了抵御中国过剩产能转移,其它经济体一边向美国服软一边给中国加税,比如欧盟。
不过,伴随着美国越来越“不可预测”,即使是欧盟日韩等美国传统盟友都有望......
本周最重要的一张图:
关税大战,哪些省份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