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原创 特朗普没有资格去,17国将齐聚俄,普京备最高礼仪,专等中方贵客

2025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将迎来一场盛大的庆典——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阅兵”。17国高层齐聚克里姆林宫,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缺席与中方贵宾的“最高礼遇”形成鲜明对比。

俄罗斯将2025年胜利日定义为“持续全年的国家级盛典”,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历史叙事强化国家凝聚力与国际话语权。苏联在二战中牺牲2700万人的代价,始终是俄罗斯构建大国身份的核心符号。然而,近年来西方对二战历史的“选择性遗忘”甚至“污名化”(如北约国家淡化苏联贡献、乌克兰立法将苏联与纳粹等同),迫使俄罗斯以更强势的姿态争夺历史解释权‌。

此次受邀的17国名单尚未完全公开,但已知包括中国、印度、伊朗、部分中亚及中东国家。这些国家或是与俄罗斯有密切能源合作,或是在地缘博弈中与美国存在矛盾。俄罗斯借此构建“非西方阵营”的集体记忆,试图将胜利日从“俄罗斯的纪念”升格为“全球反霸权斗争的象征”‌。

普京为中方贵客准备的“最高礼仪”,绝非简单的礼宾程序,而是两国关系质变的标志。从三个维度可见端倪。

经济依存重构全球产业链‌

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448亿美元,能源合作已从“买卖关系”转向“体系共建”。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60%以人民币结算,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日交易量突破100亿,这意味着中俄正联手在美元霸权体系中撕开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对俄出口激增300%,填补了西方企业撤离后的市场真空,形成“俄罗斯资源—中国制造”的闭环产业链‌。

安全协作突破传统框架‌

普京在与王毅会谈中特别强调“不允许核战争”的联合声明,这既是对美国核威慑政策的直接回应,也暗示中俄在战略安全领域达成更深默契。此外,俄罗斯近期默许中国斡旋俄乌冲突,表明其认可中国在欧亚安全事务中的调停者角色,这与过去俄罗斯主导独联体事务的姿态形成对比‌。

意识形态协同对抗西方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