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商涌|顶得上、靠得住,临沂与民企的“双向奔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宗兆洋
如何有效鼓励、支持、引导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
位于中国商贸经济版图重要位置的临沂,已悄然构建起一套“问题前置解决”机制,秉持着“民营企业需要什么,改革就指向哪里”的理念,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以破解融资、人才、营商环境三大难题的坚定决心,展现出政府通过政策创新和实践突破,为民企铺就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努力。城市与民营企业家之间的“双向奔赴”,正让这片热土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融资难题破冰:从“贷不到”到“贷得快、贷得惠”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痛点,有时既受行业特点影响,也受自身条件所限。
山东诺为制药流体系统有限公司是临沂的一家新型高科技企业,专注于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及系统服务,近年来成功攻克连续流技术领域多项“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国内反应器异形设计领域的空白。
当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急需资金支持,并向当地科技主管部门提出融资需求时,临沂金融监管分局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银企对接,齐鲁银行临沂分行仅用3天时间,就为诺为制药办理了300万元信用类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有力推动了其技术产业化落地。目前,该公司的新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药品、高分子材料、电子半导体、特殊军工材料等多个领域。
诺为制药的经历并非个例。
山东正工机械有限公司是临沂当地一家老牌园林机械生产企业,在割灌机生产领域拥有三十多项专利,年产值达7000余万元。去年5月,企业因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急需资金,但因缺乏有效资产抵押而陷入融资困境。齐鲁银行河东支行了解情况后,安排专人上门服务,经考察认为其产品技术过硬、市场前景广阔,迅速为企业办理了依托科技局风险补偿政策推出的“科融贷”300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为有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临沂一方面设立政府性担保风险补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政府性担保业务,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在5%的代偿率以内分档分别给予最高20%的代偿补偿,降低了政府性担保机构的运营成本,有力地支持了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另一方面,市级应急转贷基金为实体经济领域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应急转贷服务,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续贷业务,实现银企共赢发展。
资金作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关系到企业的运营状况、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临沂以政府的“真心”换取企业的“安心”,为民营企业注入资金“活水”,激发了企业的澎湃“新”动能,并反哺到临沂整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运行中。
人才瓶颈突围:从“孔雀东南飞”到“归雁成阵”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临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46.6亿元、居全省第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6%,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提高超过7.5个百分点、达到52%、居全省第4;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65个,其中,省企业技术中心14个、居全省第1;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居全省第2;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个、居全省第3;省重点实验室4个、居全省第5。
公开数据显示,临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146.6亿元,位居全省第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6%,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提高超过7.5个百分点,达到52%,居全省第4;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65个,其中省企业技术中心14个、居全省第1,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居全省第2,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个、居全省第3,省重点实验室4个、居全省第5。
创新资源的集聚,孕育出不少优秀的科技企业创始人。有学者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临沂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需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产业重大应用需求开展创新,并出台更具竞争力的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才。人才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致力于涵养一流人才生态的临沂而言,“让现有企业茁壮成长,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和人才到来”绝非一句空话。
近年来,临沂坚持“引、育、强”多管齐下,全方位培育民营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2024年,临沂推出青年人才来临沂的政策“大礼包”,包括“人才公寓免费住、科创园区免费用”等举措。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免租金“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年的待遇;同时,整合全市1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统筹20万平方米闲置场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免租金的场地空间。
此外,临沂从“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梯次引育机制”“开展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三个维度发力。今年计划培育3000名鸿雁人才,首期班采用“小班额精品化”模式,从500多名报名者中优中选优,开创“沉浸式育人”新模式。
同时,积极抓实行业部门培训,联合商务、住建等14个部门,开展电商直播、数字化技能人才等新兴领域技能培训,实现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围绕“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培育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如今,济宁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乡村人才、技能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集聚起人才引领发展的强大活力,仅2024年,全市新集聚青年人才6.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2万人,累计培养乡村人才30.4万人。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临沂将继续汇聚各方英才,为临沂的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与活力,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临沂路径”。
营商环境升级:从“企业跑腿”到“政策找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是立业兴业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临沂尤为突出。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改革“硬举措”优化发展“软环境”。
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临沂在130个地级市中位列第41名。应该说,临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源于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全力为民营企业减负排忧。
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方面,临沂积极创新。在全省率先打造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企业只需到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同时办理3个部门的4个审批事项;在住建部改革试点任务中,探索推出建筑单体赋码落图机制,为每个厂房、每套房子赋予“身份证”;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创新推出“中介联合体”,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压缩取得施工许可用时,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赞誉。
为畅通沟通渠道、助企纾困解难,临沂市政府主动作为,坚持“一切工作到企业”,精准对接市场主体需求。通过举办座谈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互动,发挥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搭建政企“连心桥”,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临沂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浓厚氛围。设立“临沂市企业家日”,为优秀企业家颁发荣誉金牌,聘请部分企业家担任“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顾问”,设置“临沂市功勋企业家”等多个奖项并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媒体宣传优秀企业家事迹,举办各类企业家培训班。
营商环境的优化,让企业发展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临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优化营商‘软环境’,打造发展‘硬实力’”的理念,一系列惠企举措展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速度和温度。
从“三天放贷”的金融速度,到“归雁成阵”的人才引力,再到“政策找人”的服务温度,临沂以“最大诚意”诠释了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这座“北方商贸之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包容的胸怀、更真挚的诚心,为民企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