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海”围堵地铁站居民出行难,开辟桥下空间解拥堵
家住庙行镇的孙女士向“新民帮侬忙”反映,自己平时出行都从地铁1号线呼兰路站进出,但该地铁站早晚高峰时遭遇“车海”围堵,大量非机动车将地铁站出入口堵得水泄不通,行人只能在“夹缝”中穿行步履维艰,呼吁相关部门能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方便市民通行。
“早晚高峰时,每个出入口都被共享单车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走都走不进去。”孙女士讲,呼兰路站平时客流量很大,很多人都是骑车来换乘地铁,造成大量非机动车聚集,人行通道经常被堵死。该站共有4个出入口,自己平时主要走3、4号口,但在高峰时段通行非常困难,每个出入口四周都停了好几百辆非机动车,通往出入口的步道都被“车海”淹没,行人几乎无路可走。而且因为地铁站周围的空地没有进行划分和隔离,造成自行车和电瓶车乱停放。当人行道和空地都停满后,还有乘客将非机动车直接停到机动车车道上,不仅影响车辆通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早晚高峰时非机动车数量太多,而可供停车的空间又太少,这是造成呼兰路站遭遇“车海”围堵的直接原因。对此,市民建议,除了合理规划,有效利用现有空间外,还可以开辟其它闲置空间来用于停车,比如轨交1号线部分站点周边的高架桥下空间就长期闲置,完全可以作为停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记者与宝山区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关于利用高架桥下空间优化出行的市民建议通过宝山区人民建议征集办转交给区交通委,并得到了积极回应。宝山区交通委回复称,呼兰路站点周边居民区密集,非机动车早晚高峰潮汐式淤积现象突出。该站点共有4个出入口,其中1、2 号口位于张庙街道,3、4 号口位于庙行镇。去年区交通委已对1、2号口非机动车停放设施进行了提标改造,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约800 个。3、4 号口因18 号线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导致停放区域受限,目前由区城运集团、三家共享单车企业加强现场清运力量维持秩序。
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实现人车分离。
经相关单位现场踏勘,综合各方意见,最终形成优化方案:利用3号出站口附近高架桥下空间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通过改造设置缓坡、划定停放标线、划设过街人行道、增设安全标识等方式引导市民规范停放非机动车、安全通行;同步改造1 号口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共享单车蓄车区域,缓解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资源供给不足矛盾,进一步优化非机动车停车环境。
开辟桥下空间后,非机动车停放更加有序。
《“车海”围堵地铁站居民出行难,开辟桥下空间解拥堵》
栏目编辑:陈浩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