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丁刚:美国猪肉,中国不买了!

美国农业部消息显示,中国近期取消了约 12,000 吨美国猪肉订单,引发美国媒体广泛关注。

这一数量,是自新冠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单次猪肉订单取消,凸显美国发动关税战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直接冲击。

此前,美国猪肉对中国出口占据重要份额。

数据显示,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美国猪肉买家之一。2024 年前 4 个月,中国进口美国猪肉约 47.5 万吨,占美国猪肉出口总量的 22%。这一比例已较 2018 年贸易战前的 35% 明显下降。

从全球市场看,美国虽是第三大猪肉生产国,但产量仅占全球 11%,远低于中国(50%)和欧盟(21%),其出口依赖度却高达 30%。对中国出口下降将会严重影响美国的猪肉产业。

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的消息说,特朗普的关税战引发中国反制,中国将从美国进口的猪肉的关税调整为 172%。

市场分析显示,因高关税,美国猪肉在中国的进口成本大幅上升。近年来中国普通鲜猪肉零售价常在 20-30 元 / 公斤或更高,一般会高于批发进口价。但美国猪肉的批发进口价因为美元的升值,大约在 3-4.5 美元以上,大体上也是在中国猪肉零售价的范围内。但是,关税加增势必会大幅提升美国猪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

相关报道分析说,中国正迅速寻找新的供应国以弥补空缺。

近年来,西班牙、丹麦等欧洲国家和巴西迅速提升了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 年中国自巴西进口猪肉超 55 万吨,已基本追平甚至超过美国同期水平。西班牙则以优质肉源和稳定供应跻身中国三大进口国之列。通过多元化采购,中国可以有效对冲美国供应的不稳定,也降低了对单一来源的依赖。

采购结构调整背后,还需关注的是进口猪肉的质量问题。

美国猪肉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品质稳定著称,而巴西和欧洲猪肉则更侧重价格与口味的多元选择。中国市场调查显示,进口猪肉大多经过严格食品安全检测,虽然冷链运输影响一定 " 新鲜度 ",但批量加工、分割肉质量基本满足国内餐饮与加工行业需要。

对比来看,欧洲猪肉高端市场有优势,巴西猪肉价格最为亲民,国产猪肉则凭借现宰现卖和本土风味,获家庭与高端消费青睐。整体来看,中国可以通过 " 欧美 + 巴西 + 本地 " 的组合,基本保障多层次市场的品质和供应安全。

当美国农场主为订单发愁时,巴西养猪户和欧洲屠宰厂或许正加班加点,赶制发往中国的货柜。

这些变化也倒逼中国猪肉产业加速转型。

面对国际市场不稳定和消费结构升级,越来越多生猪养殖企业提升生物安全标准,引入智能化生产和品控溯源,提升了生猪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层面,中国也加大了对畜牧业基础设施、疫病防控等环节的支持,力争实现生产供应和食品安全双重保障。美国订单的消失,为国内生产提供了调整和提升的窗口期。

这一系列变动折射出中国对美方 " 关税战 " 的充分准备。

自贸易摩擦初现端倪,中国就着手推动进口多元化、战略储备和行业升级,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关税博弈相比,如今的中国,在全球猪肉贸易中已没有 " 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 " 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