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韩红的话再次应验,男子在巴基斯坦贫民窟被围:不帮就不是中国人

慈善天后韩红曾说过一句话:不管国际上的事,也不去非洲救难民。

当时好多人骂她冷血,并且指责她有能力为啥不帮别人。

结果博主老莫去了趟巴基斯坦,回来曝光一堆真实经历:被当地当 “冤大头” 狠宰,住的地方又破又脏全是蚊子,吃同样的东西中国人比日本人多花三倍钱……

以前总说 “巴铁巴铁”,现实咋成这样了?看完老莫的经历后真让人震惊!

老莫的巴基斯坦之旅

老莫刚到巴基斯坦时,满脑子都是网上 “巴铁友好” 的画面,没想到落地第一天就被现实狠狠扇了耳光。

刚到第一天傍晚,在巷子里走的时候,突然有几个当地人围上来,看他背着相机又是中国人,直接伸手抢包。

老莫平时健身,跟他们扭打了十分钟,虽然脸上挂了血刀子,衣服也扯破了,但东西没被抢走。

半夜去医院缝针,护士说他比本地人还厉害,他疼得直咧嘴,还念叨着中国人在外头不能认怂,不能丢骨气。

本以为受伤够倒霉了,没想到打车更让人糟心。

刚出医院,七八名出租车司机就围了上来,看他是外国人,开口就说 10 公里要 4000 卢比,还说给便宜了。

老莫用翻译软件沟通,司机全装听不懂,只会结结巴巴说 “只收现金”。

后来还是好心人帮忙下载了当地打车软件,他才发现手机上显示实际收费只要 900 卢比。

这才明白,这些司机看他是中国人,直接把价格翻了四倍狠宰,完全把中国人当成了行走的提款机。

夜里坐在车上,老莫摸着脸上的伤叹气,心想网上说的 “巴铁热情”,原来都是滤镜堆出来的,现实跟里差别太大了。

紧接着受伤后的老莫想赶紧找个住的地方,没想到麻烦事一桩接一桩。

他连着跑了好几家看着还像样的宾馆,可前台工作人员只要看到他是中国护照,要么说没房间了,要么直接指着 “不接待外宾” 的牌子把他打发走。

好不容易在一条小巷里找到一家愿意让他住的,一进房间他就愣住了。

屋里空间小得可怜,一张床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转身都费劲。

就这么个地方老板开口就要 4000 卢比一晚,还说是给中国人的 “优惠价”。

更气人的是,要是想用空调,还得额外付 40 元人民币,不然就只能忍着热。

住进去后,卫生状况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被子只有外面的被罩看着干净,里面的棉絮又黑又脏,床单上还有一块块的霉斑,凑近了能闻到一股馊味。

到了晚上,房间里的蚊子多到吓人,少说有一百多只,不停地在耳边嗡嗡叫,咬得他整晚都睡不好,起来打蚊子打得手都酸了。

而且每天上午 11 点左右,服务员就准时来敲门催着退房。

可退房时间明明写的是下午 2 点,催得急了还甩脸色,说要是不续住就赶紧离开,后面还有人等着住呢。

老莫心里满是委屈:大家都说巴基斯坦是 “巴铁”,可自己住个店怎么就像被当成冤大头一样宰呢?

老莫在巴基斯坦被坑了住宿和打车费后,心里犯起了嘀咕:吃饭该不会也专门坑中国人吧?

于是他走进一家看着热闹的街边店,第一次点餐时特意用中文说 “我是中国人”,点了份当地常见的大饼加肉末。

老板上下打量他几眼,结账时计算器上直接按出 1200 卢比,这比他之前看的攻略价格贵了快三倍。

过了两天,老莫换了身衣服,故意用不太标准的日语口音说 “我是日本人”,点了一模一样的东西。

这次老板笑脸相迎,最后账单清楚写着 340 卢比,找零也算得很仔细。

老莫拿着两次的账单对比,发现饭菜分量居然一模一样,心里顿时觉得憋屈。

可网上有人质疑他第一次可能因为给了大钞才被坑。

于是他第三次去探店,特意穿得普通,用翻译软件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单词,还坚持只给刚好的零钱。

结果老板扫了眼他手机上的中国标志,依然报出 1100 卢比的价格。

看着手里两张价格悬殊的账单,老莫忍不住吐槽:“在他们这儿,只要知道你是中国人,饭钱直接翻三倍,合着咱们在他们眼里就是行走的钱包?这哪是把咱们当兄弟,分明是变着法儿当冤大头宰啊!”

从 “巴铁” 到 “理所当然的索取”

在巴基斯坦的最后几天,老莫路过一个板球场时停下来看当地人打球,突然发现土堆上有几个小孩冲他使劲招手,边比划边喊 “中国人!中国人!”。

他以为孩子们想打招呼,就跟着走进一条狭窄的土巷子,拐过弯却撞见一片用破铁皮搭起来的贫民窟。

地上全是垃圾和污水,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立刻围上来,眼睛直勾勾盯着他的背包。

“给点钱吧,来这儿的中国人都很大方!” 一个光着脚的中年男人先开了口,旁边抱着孩子的妇女也跟着说:“上次有中国老板送我们面粉和衣服,你不能不给啊!”

就连小孩都拽他的裤腿,指着他口袋里的矿泉水瓶喊 “给我!给我!”。

老莫说自己只是游客,没带太多东西。

没想到人群里突然有人嚷嚷:“不送东西就不是真正的中国人!你们国家那么有钱,怎么能不管我们?”

这话一说,周围人的眼神都变了,带着指责和逼迫的意思。

这时老莫才看清,不少伸手要钱的年轻人其实身体健壮,腰间还别着干活的工具,却心安理得地等着别人施舍。

他离开时,背后还传来骂声:“小气的中国人,再也别来了!”

在巴基斯坦待了半个月,老莫发现街头不管大人小孩,见了中国人就伸手要东西几乎成了常态。

时间长了老莫发现,当 “中国人来了就得给东西” 成了当地人的共识,善意就变了味。

菜市场的阿婆会记住中国人的脸,专挑没给过钱的人纠缠;街角的流浪儿学会了盯着中国车牌的车,只要看到中国标志就冲上去拍车窗。

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明明能在工地搬砖的年轻人,宁愿每天蹲在景区门口等中国游客施舍,也不愿多干一小时活 ——因为跟中国人伸手比打工来钱快。

结语

看着老莫在巴基斯坦的遭遇,突然就懂了韩红当年那句 “不管国际、不去非洲救难民” 背后的情醒。

当他在贫民窟被当地人围着逼问为什么不送东西,是不是假中国人时,这种把帮助当成 “天然义务” 的扭曲心态,不正是韩红最担心的吗?

国外有些地方接受援助久了,反而把别人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 —— 你有钱就该给,你强大就该帮,甚至形成 “不给就是罪过” 的道德绑架。

这种依赖一旦养成,再想拒绝就会招来怨恨,原本的善意反而成了负担。

韩红这些年把慈善重心放在国内,帮山区孩子、救灾区百姓,其实就是认准了 “量力而行” 的道理。

自己国家还有需要帮助的人,先把力使在看得见、能落地的地方,至少不会让善意被当成 “理所当然” 的提款机。

你看她给西藏老人送药时,对方会双手合十说谢谢;给汶川孤儿捐学费时,孩子会写信说 “长大要报效国家”,这种双向尊重的帮扶,才是慈善该有的样子。

反观老莫经历的 “巴铁” 变 “坑铁”,不正是因为过度滤镜下的单方面付出,让对方失去了感恩之心,只剩下 “你必须帮我” 的理所当然?

韩红的 “拒绝” 不是冷血,而是看透了人性的现实。

当你的帮助养出一群 “不给就骂” 的白眼狼时,这种慈善早就变了味。

与其把精力耗在喂不饱的无底洞,不如先把温暖留给真正懂得珍惜的人,这才是对善意最大的尊重。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