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千春:用线缕编织艺术哲思
《生根的记忆》 盐田千春 2024
《多重现实》 盐田千春 2025
《意识的蜕变》 盐田千春 2025
◎麦麦
展览:静寂之空
展期:2025.3.23-8.31
地点:红砖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展览“静寂之空”开幕日清晨,艺术家盐田千春一早就来到展厅给树浇水,这是让她深刻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时刻。这棵从河北邢台朱庄水库移植到北京来的树,连同承载它的长达12米的废弃木船,一同被搬进了美术馆展厅,成为艺术作品《生根的记忆》的一部分。
这场展览的筹备始于2018年,红砖美术馆馆长、策展人闫士杰邀请盐田千春呈现她“近年最好的一次展览”。此时的盐田尽管已经在全球做过300余场展览,凭借《手中的钥匙》亮相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接到邀请时她仍感到非常犹豫,觉得未必能够实现。
展览开幕的第二天,也是盐田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她说想去798逛逛。这次长达半个月的布展,盐田千春带领50余人密集劳动,最终呈现了在地创作的6件新作。她或许能长舒一口气,完成了在她眼中“近几年最好的一次展览”的使命。
“空”的诗学建构
在盐田千春看来,她作品中“缺席的存在”与东方哲学中的“空”相通——事物的缺席并非消亡,而是融入更辽阔的宇宙,重新参与时间的流转,与万物相连。
6件在美术馆创作的全新特定场域装置,艺术家使用东方元素,充分调度了在地材料:藏地古建门庭、北京当地的天然洞石、中式家具、来自河北邢台朱庄水库的木船……每件作品都充分与美术馆的建筑空间融合,整个展览开放的空间与流动的气韵,形成了一股“静寂”的精神特质,将东方哲思中的“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沉思。
《多重现实》中,7件巨大的红、白衣裙在昏暗的房间里缓缓旋转,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宛如一场肉身的缺席之舞。水面上一条蜿蜒的石墩小径通向一个柔光充盈着的梦幻房间,《意识的蜕变》将千千万万只近乎透明的蝴蝶和灿若星辰的光点萦绕在身边,呼应着“庄周梦蝶”的哲思。
石墩小径另一端直抵《通往静寂之门》,无数红线穿越古老的门庭,冲破墙壁,撕裂物理空间的边界,延伸辗转升至无垠天际,仿佛一股无形的能量潜入当下的觉知。
穿过门庭,《时间的回响》三块天然洞石伫立于同一空间,洞石内部涌出黑色丝线,如夜空倾泻而下,观者能够感知那席卷一切的时间洪流在空间中激荡起的回响。在这里,盐田挪用东方赏石文化中的“宇宙微缩”观念,却又以黑线隐喻时间对物质的侵蚀与重塑,来颠覆其古典韵味,形成一个极具张力的小型遗迹现场。当观众贴近石面,会察觉丝线轻微颤动,这种近乎神经质的动态,将“时间的回响”具象化为空间化的震颤。
沿着一条隐秘小径,进入红色绳子制造的温热的记忆之雨,千万条垂下的红线如雨丝般滋润着这棵从船中生长出的树——《生根的记忆》通过“树从船中生”的意象,构建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共生循环:树是船的起源,船又是树的摇篮,物质的消亡是生命轮回的起点。
相较于早期作品对个体创伤(疾病、他乡流离等)的私密表达,此次展览更强调集体记忆的共鸣。《灰烬中的联系》中,从旧货市场买来的烧焦的椅子象征“毁灭与存留”,延续了她对灾难记忆的挖掘——即使缺席,依然能被感知。那些红线提醒着我们,我们始终彼此相连,是庞大无形的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这种从“个体疼痛”到人类“存在困境”的升华,也体现了盐田千春创作维度的扩展。
激活建筑空间的策展实践
“静寂之空”是盐田千春艺术生涯中一次表达哲思的展览,她特别强调红砖美术馆的空间特质:“融合了东方园林的静谧禅意与西方建筑的秩序感,与我的文化背景产生难以言喻的共鸣。”
在展览中,凿穿墙体、引水入展厅,将门庭嵌入室内,红线穿透建筑边界延伸至天际……这些对建筑近乎激进的物质性干预,将空间转化为“空”的沉浸式剧场,通过“激活空间”来重构空间诗学,实现建筑与展览的共生。
从策展叙事出发,“静寂之空”以东方哲学为内核,例如,将庄周梦蝶、缘起性空等概念转化为悬浮蝶翼、洞石涌线等装置语言,完成东方性哲思的当代视觉转译——这种策略既规避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展览逻辑,也试图以东方性抵抗全球化艺术的同质化。
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次,盐田的6件新作及展览“静寂之空”在探索东方哲学与当代艺术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展览对“空”的诠释极富诗意,虽然可能过于抽象,但依然展现了盐田千春从“创伤救赎”向“哲思深化”的转型野心。
然而,尽管展览在视觉和策展概念上都具有震撼力,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纵观盐田的作品不难发现,大量红线、黑线这样符号化语言的运用未免显得重复,对东方符号的挪用未免流于刻板浅表,缺乏创新。
走出展厅,步入红砖美术馆的庭院,春色如许,几只黑天鹅悠然划过,在树影摇曳与婆娑湖面间,或许能体味展览试图传达的箴言:空性如如,不碍万法纷然。
图源/红砖美术馆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