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与心得体会有什么不同?看4个维度实例分析

引言

在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研讨发言材料与心得体会是必不可缺的两种应用体文字材料,由于所关涉的主题完全相同,又均属谈认识讲感受类文书,故而在具体写作时往往不易区辨,导致雷同。就实质而论,这两种材料无论从性质目的、适用场合、结构方式还是用语风格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本文拟通过具体实例的对比分析从4个维度加以阐述,以期对您有所裨益。

两种材料的4维分析

首先,从性质作用角度讲,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是发言主体在某一特定会议上诸如座谈会、讨论会、交流会等针对特定主题所撰写的发言稿,是发言主体发言的文字依据,具有目的的明确性、传递的声音性、内容的针对性、反馈的直接性以及适度的情感性等特征,旨在通过精要的论述和清晰的表达促进与会人员的交流和讨论,以便达成共识推进论题的深化;心得体会则是个人在学习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从内心深处所发出的感想、启发和收获,即通过学习教育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深刻理解和感受,对自身的思想和行动有哪些触动,具有站位的自我性、表达的多样性以及结构的灵活性等特征,其目的是为了应用,以便把下步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每篇心得体会都是个人精心思考的结晶。

其次,从适用场合角度讲,学习教育研讨发言材料适用于某一专题会议,是在会议之前拟就的发言文稿,其所针对的受众确定,用于交流研讨的功能确定,发言的时限要求确定,因此在撰写时就要审慎思考,精心准备;心得体会则不受此限,既可能是上级提出的明确要求,用以检验学习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亦有可能是写作主体的自主性行为,用以记载学习教育的所思所想所感,以达到自我提高之目的。

再次,从结构方式角度讲,除标题之外,这两种材料在导语、主体和结尾等几个板块的构成和写法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看实例:

可以看出,由于研讨发言材料是面向全体与会人员的,故而要有一个得体的称谓,通常使用“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等,不宜只写“同志们:”以免给人以讲话稿而不是发言稿的感觉。导语部分尽管从表面上看都要谈认识,但表述的深度有所不同。研讨发言材料写得相当简括,原因在于避免与主体部分相重复,亦即此类材料在主体部分都要用一个专题对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加以阐述,而心得体会则未有如此要求,因此其导语部分就写得相对具体,包括学习的方式方法、自身的认识和理解等,显得更加深入细致。请看实例对比:

无论研讨会发言材料还是心得体会,主体部分都是重中之重。两相比较可见,尽管两种材料所围绕的主题相同,但具体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表现形式是有很大差异的。其中研讨发言材料通常由特定的3大部分构成,本文即列有“深刻认识贯彻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反思自身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措施”等3个分标题,而且第2个和第3个分标题之下又进一步列出相互对应的小标题加以阐述,呈现出“1—3—3”的金字塔式运局模式。同时从内在结构层次上讲,体现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表达顺序,使行文连贯顺畅,衔接紧凑,环环相扣,严谨缜密。反观心得体会的主体部分就相对灵活,例文采用直接立题的方式,列有“从自我做起,树立良好榜样”“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工作实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的纯洁性”“深入基层搞好调研,密切党群关系”“持续学习提升,适应新时代要求”等5个分标题,从不同侧面烘托全文主题,而且自始至终都紧贴个人实际,使全文体现出轮辐向心的态势。

再看两种材料的结尾部分:

从中可见,尽管两种材料的结尾均属表态性质,但研讨发言材料通常要对主体部分内容作进一步强调,属于必备成分,而心得体会则更显直截了当,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还可略而不写。

最后,从用语风格角度讲,两种材料亦有所不同。其中研讨发言材料需要使用规范清晰的语言,风格正式、中肯而且逻辑严密,以确保所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而心得体会可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风格更加感性化,以引起阅文者共鸣。

结束语

统摄上述,我们必须确切把握研讨发言材料和心得体会两种材料的文种界限,弄清其各自的写作路径和规范要领,从根本上克服交叉叠加的问题。为此,完全可以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不断加以感悟和理解,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来。

湖畔美景如画,碧水蓝天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