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王鑫:一汽-大众要学习“晒麦子理论”!

(本文根据口述整理,敬请期待精彩视频解读)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2025 年,中国最应该自信、但又似乎最不自信的汽车企业是谁?我的答案是一汽 - 大众。

自信来自三个角度,一是 2024 年一汽 - 大众销量合资第一,上险率在燃油车市场达到 7.3%,不降反升。二是利润不错,和别人在 2024 年拼的有量无利不同,一汽 - 大众在中大型 SUV 和中型 SUV、B 级轿车市场销量份额都不错,守住了自己的利润基盘。三是一汽 - 大众 2025 年手里捏着燃油和新能源一把好牌,就看怎么把自己的自信讲出来。有意思的是,讲好自己可能比造好自己,对这家体系车企更难。作为舆论旁观者,我就讲讲这家合资体系最健全、最应该自信的汽车品牌如何讲出价值感?

产品价值像麦子,要一直晒!

麦子越晒越值钱,磨出来的面粉也越香。汽车企业也是这样,要把自己的好不断地讲。一汽 - 大众什么好?战略打法啊!开年一汽 - 大众先从迈腾、探岳 L 下手做新品,近期又要推出全新中大型 SUV 揽境。逻辑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三款产品在细分市场的抢手。迈腾不用说了,B 级燃油轿车市场的定海神针。探岳 2024 年卖了超过 16 万辆,在中型 SUV 市场占据 15% 份额,销量同比增长将近 29%。揽境光看数据 2024 年好像只卖了不到 2 万辆,但在高端燃油中大型 SUV 市场,这个数据排在前列不是问题。

2025 年从这三个产品着手,说明一汽 - 大众的市场战略眼光很毒,而且这次不是燃油车的单纯改款。一汽 - 大众围绕迈腾做一口价,让 B 级轿车在终端实现真正的消费信任感。围绕探岳 L 和揽境,一汽 - 大众接下来推出和大疆合作的智能驾驶系统,将 SUV 的所谓 " 增程 + 智能 " 变成 " 发动机 + 智能 ",同时还推出终身质保,打得就是现在部分新能源车企靠增程噱头,让消费者头疼的二手车残值低、品控差,增程发动机噪音问题。要知道,其他车企的终身质保只是十几万辆的规模,一汽 - 大众大众品牌可是一年销售规模接近百万辆,这个决心就是告诉消费者,大胆的买和开,一汽 - 大众绝不会让品质用概率计算,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投入和验证标准,来给消费者一个安心和放心,让大家明白一汽 - 大众卖出去的汽车,绝对不是快消品。

这么一讲,是不是觉得一汽 - 大众的战略打法特别清晰?但如果你不讲,外界反倒觉得什么年代了,再谈燃油车产品落伍了。所以,一汽 - 大众要像晒麦子一样,从这些产品的上一年市场竞争力结果讲起,并且围绕终身质保政策找到竞品,讲出痛点,讲出推出质保政策对一汽 - 大众来说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和代价,老百姓就不会再以动力驱动的有色眼镜感性评判产品了。

晒麦子晒的是什么?一汽 - 大众千万不要只讲自己的车,因为跨界车企只能讲自己的车,最愿意的就是体系车企拿一个单一车型和他对标,所以一汽 - 大众要讲体系,用体系对标对方的一辆单一车型,讲出自己的体系厚度。

什么是体系厚度?就是你有他没有,他有你更优!造车拼的是体系年轮,2 万小时理论是任何车企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只要在造车验证过程上没有两万个小时的磨练,这车一定有隐患。对一汽 - 大众来说,体系是最大的优势。

就拿一汽 - 大众探岳 L 和揽境两款核心 SUV 产品和大疆合作,很多人会说燃油车的智能驾驶不如电动车,你和被造车新势力洗脑的嘴炮吵架没有用,一定要给大家讲讲,探岳 L 的智驾系统拼的是稳定性,在 1000 公里以上的测试里程下,一汽 - 大众要求发布会上说的是什么,消费者现实用的就是什么。一汽 - 大众的智能驾驶技术,绝对不做智能驾驶嘴上的巨人、现实的侏儒。一汽 - 大众一定要和大家说说,揽境到现在的二手车三年车龄保值率超过 65%,远远高于新能源车的平均保值率,也高于很多同级增程车型的二手车保值率。一汽 - 大众还要和大家说说,为什么一汽 - 大众敢于宣布终身质保,就是因为一汽 - 大众每个零部件都要做核磁共振疲劳值实验,给大家看看一汽 - 大众长春工厂的核磁共振和 CT 实验室,让大家知道汽车的零部件故障率不是概率问题,而是体系问题。

我总说一句话,车好卖的时候,汽车传播要是一张纸,讲得越少越好,但在这个时代信息有误差和消费秩序重塑的时候,体系化车企的传播要变成一本书,讲的越细越好。消费者不是傻子,能听懂,关键是你讲到什么程度,体系车企千万别把自己讲薄了。

不断晒自己,不断找体系的故事,要讲出对象感,这是包括一汽 - 大众在内体系车企必须要做的事。

什么是对象感?就是掰开揉碎的颗粒化的讲过程。体系化的过程在哪?就是三个维度,供应链、工厂和渠道。就拿一汽 - 大众接下来要推出的 CMP 平台产品和搭载的 CEA 电子电气架构,如果死板的讲推出多少款车型,怎么讲觉得怎么引不起消费者重视,企业内部一定在想方设法避开自己的小型车细分市场,因为小型车电动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强。

但如果讲过程,你会发现,CMP 是大众 " 从中国、到德国、再回到中国 " 的一个战略布局落地技术,是第一次德系车吸收了中国电动车造车效率和智能化精髓后,结合德系车驾驶素养调校出的产品。大家看小鹏 M03 去年的表现,一个中国民营车企总裁加入后,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学习大众造车精髓开发出的小电动车,现在市场接受度这么高,一汽 - 大众 CMP 平台和 CEA 架构的品控、成本和稳定性,一定比中国造车新势力好得多。就像广汽丰田前不久推出的铂智 3X,价格和其他造车新势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智能驾驶和电动化技术瞬间得到认可,为什么?就是因为讲出来了这个造车过程,把自己的品控、耐久这些合资擅长的技术结合效率、配置与智能讲出颗粒度和对象感,消费者迅速接受这种理念。

一汽 - 大众 CMP 架构下的产品也要这么学,要讲出过程感,讲出你的供应链不能随便更换的严谨性,讲出大众如何 36 个月时间在保证德系品质基础上实现高效率造车,绝对不偷工减料,让老百姓明白在一汽 - 大众花一样的钱,能买到更扎实的新能源产品,谁还在乎平台下的车大车小?老百姓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 CMP 架构背后的具体技术归属权,不要再用过去的思维非分出哪些是一汽 - 大众的,哪些是大众中国的,哪些是其他车企的。只要在一汽 - 大众整个体系下的产品,一汽 - 大众就要霸气的把所有能让消费者体会到的好全部讲出来,要拿出舍我其谁的这种二次创业气质。

所以,一汽 - 大众讲质保不要只说质保政策,要说自己的背后为消费者准备了多少钱,说自己的供应链和验证标准有多高?一汽 - 大众讲电动汽车不要只讲车,要说自己的背后有多少体系化创新,要讲出这个平台 " 从中国到德国再回到中国 " 的过程,像讲述中国首艘航母诞生一样,寻找 CMP 的故事颗粒度。一汽 - 大众讲自己的 2025 年,不要只讲结果,要把过程告诉人们,而且要重复重复再重复,让消费者从过去认识一汽 - 大众,变成重新认知一汽 - 大众。学会晒麦子,学会讲体系,学会讲过程,这三招只要干了,一汽 - 大众 2025 年的产品价值一定会在舆论心中产生传播价值。因为产品价值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让传播价值产生对称,这点工作对体系化车企来说可行且一定能行。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