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顶压前行尽显强大韧性
本报特约评论员
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因素依然较多的情况下,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实现平稳增长,发展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顶压前行的中国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面对困难挑战,只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推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外贸一定能持续破浪前行,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4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王令浚认为,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我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外贸顶压前行,实现规模增长、质量提升。
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一季度外贸成绩单备受关注。今年以来,进出口同比增速逐月回升,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10万亿元,出口表现尤为亮眼,3月单月出口额达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远超市场预期。
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因素依然较多的情况下,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实现平稳增长,发展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顶压前行的中国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尽管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随着稳外贸政策力度加大,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各方面团结协作、共迎挑战,中国外贸的韧性将持续显现,发展动能将更加强劲。
强大韧性来自“含新量”的硬核实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外贸“含新量”不断提升,培育了一批配套能力强、产品性能优的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了我国外贸向“新”而行,推动中国产品不仅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丰富了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选择,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数据显示,一季度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出口增长7.6%,占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43.2%、18.8%和8.2%。另外,广大外贸经营主体快速响应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一些传统产业凭借着配套齐全、转型升级快、经营灵活的优势,也不断推出“新品”“潮品”“爆品”,推动竞争力“焕新”,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规模逐年增长、占比不断走高。新产品加速“出海”、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品牌闪耀国际舞台,共同构筑起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向世界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与创新活力,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强大韧性来自“多元化”的开放布局。开放多元布局,既是对外部风险的应对,也是主动拥抱全球化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深化与各方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容,不仅赋能了对方发展,也增强了我们自身的韧性。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值是49.9%,高于去年四季度,也高于去年同期。其中,亚洲、非洲3月份的制造业均在扩张期间。我国对上述地区出口分别增长7.8%、12.5%,增速均高于整体。一季度我国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实现了增长,其中东盟继续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1.71万亿元,占我国整体外贸的比重提升到16.6%;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5.26万亿元,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对欧盟进出口1.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4%。持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外贸前景广阔。
外贸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体现在贸易领域,产供链稳定受到威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更广泛的“贸易战”导致贸易壁垒增加,并据此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调0.2个百分点至3.1%。而与此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充分肯定中国经济政策提振效果,将中国经济增长率上调0.1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体现出,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不断增强。
面对困难挑战,只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推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外贸一定能持续破浪前行,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