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提醒 | 突发2例,死亡2例!千万别吃!

高 度 警 惕!

4月15日,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

公布3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3月1日零时至3月31日24时,

广东省共报告 2起

一般及以上级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均为较大级别,

共发病2例,

死亡2例。

深圳市龙岗区报告的一起 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发病1例, 死亡1例; 珠海市斗门区报告的一起 食用蟾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发病1例, 死亡1例。

误食毒蘑菇的话题冲上热搜

预防蘑菇中毒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

近年来,这种毒蘑菇已致多人死亡,是蘑菇界名副其实的“毒王”。

2024年9月, 浙江桐庐 女子在景区散步摘了8朵野蘑菇,其中5朵“白伞伞”、3朵“灰伞伞”。回到家后,女子用蘑菇加上青菜煮面,结果直接导致丈夫生命垂危,进了ICU。 2019年7月,家住 上海长宁 的宋女士把自家小区花园内生长的野生蘑菇搬上了餐桌,结果差点因此丧命。所幸,经过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抢救成功脱险。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食用后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同, 毒蘑菇分为7种中毒类型: 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很多毒蘑菇因与可食用菌外观特征相似,容易被误采误食而导致中毒事件频发。截至2023年,北京地区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分属于5种中毒类型,即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及其他一些有毒类型难以确定。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目前对于毒蘑菇中毒, 尚无特效解毒药。

如果误食毒蘑菇中毒, 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措施,尽早排出毒素,对症治疗。

蟾蜍毒素性质稳定

尚无特效解毒药

据广州日报,蟾蜍皮肤及腺体中含有多类有毒物质,包括蟾蜍毒素、肾上腺素类似物等,这些成分可直接 影响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人因误食、过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如蟾酥)而引发毒性反应,中毒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

直接接触蟾蜍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红疹、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引起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如果毒液进入眼睛,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蟾蜍毒素性质稳定,普通厨房加工手段无法破坏其毒性, 用120℃的水将蟾蜍煮沸加热,4小时后仍能检出毒性成分。将蟾蜍泡酒可消除毒性并无科学根据, 酒精反而会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有多起饮用蟾蜍酒致死案例。 仅食用蟾蜍腿部肌肉也无法避免危险,因为毒素可通过蟾蜍的淋巴循环渗透至全身组织。

蟾蜍毒素毒性强,目前 尚无特效解毒药。 如不慎误食蟾蜍, 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

编辑 | 霍然

综合 | 新闻坊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广州日报 北京市疾控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深圳疾控 健康湖北 南方新闻网 珠海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