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要不是吉利,“史上最严”电池标准可能还停留在嘴上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3 月底,号称 " 史上最严苛 " 的电池安全新国标发布。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份本应引发行业广泛关注的标准,几乎没有汽车企业愿意公开提及。唏嘘的是,几乎同一时间由管理部门强调 " 智能汽车禁止吹牛 " 的文件,却仍堵不住汽车发布会上 " 吹牛大王们 " 的嘴!

更有意思的是,一份围绕电池安全的标准,竟然设定了一个 "15 个月时间 " 的执行窗口期。汽车排放标准给窗口期可以理解,那是为了给整车企业消化库存、优化技术的一个时间,和老百姓的利益关联不大。一个事关汽车安全的标准,15 个月的政策缓冲期,谁会在安全上去做过渡期和选择题?

种种背景下,车企面对这一法规的沉默,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但标准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有达到这一标准的企业,相关部门才会推出这一标准,甚至一定有达标的企业在推动,才会有这个标准的落地。谁是这次史上最严电池标准的推动者?答案很简单,就看谁是第一个敢于响应这个标准的企业?现在这个答案有了具体对象,那就是吉利汽车。

为什么是吉利汽车参与推动最严电池安全标准落地?吉利凭什么就敢给电池安全标准加磅?在今天中国汽车敢提速度、智能就是没人敢说安全的时代,为什么吉利老提安全?

捅破汽车电池安全标准这层窗户纸

电动车的安全问题,从来不是突然暴露的。一边是发布会上反复承诺 " 电池不起火 ",一边是事故现场常常烧的只剩下底盘和车牌。所有造车企业都在狂奔,没有人思考,谁来为电池安全托底?

2025 年 3 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国家标准(GB38031-2025)正式发布。这是五年来最彻底的一次修订,也是汽车行业第一次不得不正视 " 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 这八个字的法律分量,有人称它是 " 史上最严 " 电池安全标准,其实这不是它有多么特别,而是标准终于让车企必须面对电池安全这个 " 残酷 " 的现实。

相比 2020 年版本,电池安全新国标在测试维度上做出大幅升级,不仅增加了快充循环后的短路安全,还将热扩散测试从 " 报警 + 逃生五分钟 ",提升至 " 整车不起火、不爆炸、烟气不得伤人 "。这一变化对用户而言,是事故发生后留给自己的逃生时间如何更长,同时也意味着,过去那些整车企业喊出来的电池安全承诺,现在要一个一个进行法规验收。

残酷的是,电池安全新标准一出,才发现似乎中国造车企业没有多少人准备好。行业还在等 " 缓冲期 " 的过渡,等新车型慢慢适配新电池安全国标,等那批老国标电池汽车库存先卖出去,而消费者要为这种 " 等待 " 付出什么?可能是事故中的逃生时间被大大压缩。

和所有车企的沉默相比,有一家车企跳出来,不仅强调自己在电池安全上早在 2023 年已经达到新国标,甚至在许多测试标准上远远高出新国标数倍,他就是吉利汽车,甚至新国标中电池底部撞击测试标准,就是吉利提出来的。在安全这件事上,吉利愿意替消费者捅破这层窗户纸,让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 " 舒适圈 "。

吉利凭什么挑战电池安全标准?

凭什么是吉利?为什么是吉利?怎么就是吉利?敢拿电池安全出来说事,而且敢把自己的电池安全标准推动成全国标准,吉利的底气来自哪?

5 分钟,2 小时,新旧电池安全标准对 " 热扩散 " 的时间要求。通俗理解,就是电池起火的时间,新国标要求给消费者多出 115 分钟的逃生时间。

在这件事上,所有车企都拿电池穿刺试验说事,但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说过一句话,电池穿刺是吉利最入门的安全标准。因为实际道路环境下,电池可能受到挤压、碰撞、短路、过放、温度等各方面影响,穿刺就像演习,是最小概率的安全测试。

吉利的电池安全测试怎么做?淦家阅曾形容,吉利的电池是 " 军工级 " 的安全。在吉利神盾电池的测试要求中,电池必须经过全场景极限工况的   100   多项电池包级基础测试,比国标多出   80   项。这个标准不是吉利自己定自己测自己说了算,吉利的电池安全测试,到今天满足了 89 个国家法规要求。在电池热管理上,吉利的标准是老国标的 288 倍。

就拿这次吉利牵头制定的新国标底部碰撞测试标准,要求电池在遭受底部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保险事故动力蓄电池查勘检测评估指南》对电池底部碰撞损害共划分四级损伤,最低一级是外观箱体划伤,最高四级是伤及核心部件。保险相关机构对 2024 年电动汽车事故进行分析,底部碰撞是电动汽车电池事故占比最高的一类。

在电池底部碰撞测试上,吉利是中国敢做这个试验的第一家车企。早在 2023 年,吉利就牵头推动新能源汽车底部碰撞测试标准建立,并率先对外公布技术细则:30km/h 拖底冲击、20km/h 负坎冲击无损伤,第一次向消费者普及了这个电池安全隐患盲区。

敢做这个实验,吉利不是傻大胆,而是做足了功课。首先,吉利从电解液开始研究,根源上降低电池内阻带来的电池产热风险。其次,吉利要求电池隔膜耐热必须超过 150 度,根本性解决内部短路扩散。第三,吉利在电池组的结构和整车底盘开发上,要求通过吸能和离地间隙减少底盘撞击隐患。最后,吉利通过 AI 智算对电池和底盘进行 12000+ 次的虚拟碰撞仿真,把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底盘撞击隐患全部针对性的找到解决办法,最终在真实环境下再进行 2-3 次的底部碰撞测试,才会量产上市。

就在新电池安全国标出台不久后的 4 月 16 日,吉利银河 E5 完成了被称为魔鬼项目的 50km/h 正面中心柱碰撞挑战。这个速度相当于一辆车从中间直接撞上了电线杆,不要说电池,有可能让整车一切两半。老国标的要求是 35 公里每小时测试,吉利自己给自己加磅,相当于让电池和整车受到的撞击能量比国标提升了 104%。吉利的测试结果是,车体结构无大变形,座舱未塌陷,车门可正常开启,电池一点影响都没有。

在电池安全这件事上,吉利和国标较劲不是一项两项的细节高低之分。老国标要求电池包海水腐蚀浸泡测试 0.5 个小时,吉利偏偏要在一米深的浓度 3.5% 氯化钠溶液里泡够 2 个小时。老国标要求电池包单面高度 1 米跌落试验,吉利偏偏就要 2 米,而且每一面都来一遍,必须要求电解液不泄漏,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老国标要求电池直接燃烧 70 秒,吉利自己要求燃烧 105 秒……各项测试标准都是过去电池安全标准的倍率,你说吉利不推动电池安全标准提升,谁来推动这件事?!

为什么提安全的总是吉利?

推动电池安全标准,只是吉利推动汽车安全的一个缩影。这些年,吉利还是参与制定《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起草单位,也是首家制定并实施 " 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 的车企,并向全行业开放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专利集群,未来吉利还将发布《智能汽车全域安全白皮书》,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安全标准。

对于安全,吉利执着到骨子里。但凡了解吉利这家企业,会发现这家车企的造车人有个口头语,就是安全大于天。在其他车企,电池着火和汽车其他事故一样,似乎是概率问题,但在吉利内部,安全是体系问题。许多和吉利打交道的供应商曾给吉利取了个外号,叫做 " 极安全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过一句话:" 企业的基因,要从根子上形成安全为本的产品研发理念,当其它条件与安全设计有冲突时,首先选择安全优先的排它性优先级研发流程,而不是相互妥协。" 从 2007 年吉利《宁波宣言》喊出 " 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 开始,吉利汽车提出生命安全、健康安全、财产安全、隐私安全四大安全域,给用户提供包括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功能安全等在内的   9   大安全技术。在创新这件事上,吉利内部的共识是,其他车企创新可以先说后做,但吉利的创新是必须说到做到。

就像不久前的电动汽车百人会,各个车企围绕创新谈的百花争艳,恨不得把舞台作为自己的企业广告宣传场,但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是为数不多为整个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提出呼吁的企业家。在十几分钟的演讲中,淦家阅提了整整 30 次 " 安全 ",并强调 " 没有安全托底的汽车智能化只能是空中阁楼 "。和其他车企追逐创新利益相比,安全是吉利造车的第一优先级。

在今天每个车企都抢着喊 "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 这句口号时,吉利用行动证明什么叫做 " 汽车行业的安全世家 "?在吉利看来,安全不能停留在嘴上,安全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件事上,吉利一干就是 30 年。随着电池安全新国标的推出,吉利在内的中国车企,为消费者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提升了电动汽车安全门槛,降低了更多的电池安全隐患。但只有吉利远远不够,希望更多喊出关注安全的企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安全,就像淦家阅的那句话,让安全为汽车托底!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