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信阳农林学院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开展黄河流域传统村调研

大象新闻 记者 孙晓东 通讯员 刘昂

近日,信阳农林学院团队“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挖掘与转化路径研究”202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3CYS052)组完成阶段性调研。

团队深入河南、陕西、山东等沿黄20余个传统村落,调研内容涵盖建筑风貌、民俗活动、非遗传承、村民生活现状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测绘等方式,全面记录这些村落的文化脉络与生存现状。通过对文化资源梳理与深度挖掘,围绕其当代价值实现,探寻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转化发展的新路径。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挖掘与转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时间与空间维度、文化变现与增值、服务与治理等多个层面。从时间维度看,传统村落文化遗存展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规律,其文化价值根植于独特的文化生态,既要尊重历史传承,又要结合现代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从空间维度看,传统村落文化在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交汇中展现出动态、复杂且融合的特性,其文化价值通过解构与重构焕发出新的活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是历史记忆的活态载体。传统村落布局蕴含“天人合一”理念,是生态智慧的当代启示。

在文化变现与增值方面,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正积极融入经济、旅游、科技及创意领域,形成独特的文化融合态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多方协同,推动文化资源向资本的有效转化,既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又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异化。文化资源的资本化需注重地域性特征,通过创新设计和故事构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同时满足市场需求。

在服务与治理维度,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不仅是村民的创造成果,也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和基石。通过文化赋能,传统村落文化能够增强村民归属感,调节生产生活关系,促进文化交融与共识。文化资源的转化需紧密围绕村民需求,打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优化文化空间功能,构建乡愁记忆的文化空间理论框架。致公党中央提案强调需统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山西将传统村落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通过“文化 农业 旅游”政策包提供资金与人才支持。

当千年文脉遇见现代创意,黄河岸边的传统文化,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课题结合课程实践与社会服务,形成了《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挖掘与转化案例图集》,用“设计振兴”作为平衡和调节城乡关系的新思路,实现区域文化认同与传统价值语境回归,促进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获得文化更新与再生。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挖掘与运用的对策,为区域性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实证的参考。

编审:孙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