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机关·年轻干部诵家风】张謇——门第不可依 成事在奋斗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上级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部署要求,推进清廉威海建设走深走实,市纪委监委机关联合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清廉机关·年轻干部诵家风》栏目,由年轻干部诵读清廉家风家训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以规立家、修身齐家、以廉守家,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诵读者谷美杰,来自威海市水务局,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家风故事是《张謇——门第不可依 成事在奋斗》。
人物简介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长乐镇(今江苏南通海门市常乐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兴国,创办了众多民族企业和高等院校、中小学。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等。
在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的三楼,中央大客厅正南方正中摆放着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屏,正面是张謇手书“倚锦楼石屏铭”,背面是张謇手书历代诫子名言。读罢碑文,来访者无不为张謇“忠信笃敬”“诚信廉公”的精神和情怀所深深折服。
张謇自幼聪慧,读书刻苦,16岁时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又考中状元。这年,正值家国多事之秋:父亲张彭年病逝,张謇奔丧回家,丁忧三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仓促应战。次年,守孝在家的张謇得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他义愤填膺,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在张謇心中陡然而增。他认为“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于是下定决心,投身实业与教育。张謇首先在南通唐闸规划筹建大生纱厂,之后又创建产棉基地,开发黄海滩涂,把9万多亩荒滩改造成了良田,还开办了铁厂、油厂、面厂等30多个民生企业,成为全国闻名的实业家。同时,张謇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他用实业所得,大力兴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至高等教育。
张謇46岁时,其子张孝若出生。老年得子,传家有后,张謇十分欣喜,但从不宠溺,管教严格,悉心教诲,倾注无限心血。1921年8月,张謇集刘向、诸葛亮等7位古人的教子警言,书刻于石,集为《家诫》,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勉。
《家诫》中,张謇从修身、立志、治学、为人处世等方面告诫子孙忧劳得福,骄奢致祸;宁静修炼性情,恭俭涵养品德;言语要三思,行为合情理;家有万贯财,不如一本书;门第不可依,成事在奋斗;做人要忠诚,行事重操守等。这也是张謇“忠信笃敬”“诚信廉公”情怀的具体体现,即忠于国家、诚实守信、真诚做人、敬业爱岗、廉洁奉公。
为培养儿子成才,张謇对张孝若的引导可谓无微不至。他多次嘱咐儿子说:“我家有一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我曾祖传之祖父,祖父再传之我父,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张孝若童年时,张謇便聘请名师为其讲授国文、英语和数学。20岁时,张孝若又远赴美国纽约大学留学。天各一方,父子常有书信来往交流。张孝若说:“我父总有家信给我,问我求学身体情形,告我国事家事怎样,教我要注重农事,戒我勿热衷好名。严正之中寓慈爱之情。”
受父亲影响,张孝若学成后即归国效力。他曾作为北洋政府专使对英美法等10国进行实业考察。1926年被任命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张謇逝世后,张孝若继承先志,为经营建设南通尽心尽力。
张謇的言传身教给家人产生极深的影响,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翁为国事、地方事异常烦劳,虽有秘书裁答,然事无巨细必躬亲过目。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对弟子恩威相济,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
“将为名乎,将为宾乎,自有实在;瞻望父兮,瞻望母兮,如闻戒词”,今天,在濠南别业先像室中这副张謇撰写的楹联依然熠熠生辉,被后人铭记于心。他的《家诫》诚如宅后濠河,源远流长,滔滔不绝;又如堂前紫藤,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诵读者:谷美杰
单位:市水务局
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