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莫问花开几时,且观天地有情。云走无心自在,风来有道飘零。顺境逆流皆路,清心如月长明
《庄子》| 莫问花开几时,且观天地有情。云走无心自在,风来有道飘零。顺境逆流皆路,清心如月长明
陇南发布
昔者马之生也,圉圉如也,草食水饮,翘足而群。是谓真马。
及其有牵也,有羁也,有瘭疽也,有驳瘵也,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伯乐一至,曰:“我善治马。”于是烧之、灸之、刻之、锯之,马之死者又十二三矣。
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庄子》关于伯乐治马的故事,多为后人所引为讽喻:过度矫正,揠苗助长,终究无益,反易损其天性。
大道之美,在于顺乎自然,教化之妙,不在强之于外,而在化之于心。
01
教之惑:拔苗难长,助力难行
暮色初垂,小院幽静。一位士大夫徘徊于庭院之中,神色焦虑,步履难定。庭中一隐士静坐于藤椅之上,品茗观月,悠然自得。
士大夫见状,深揖作礼:“先生,家中幼子,年已弱冠,然心不在学,强教不从,责罚更甚反叛。不知先生可有教导之良策?”
隐士微微一笑,随手指向庭前竹林:“子可观此竹林?”
士大夫望去,点头应道:“见之。”
隐士叹曰:“幼竹初生,人若急于其长,强拔以助其势,竹虽高而无根,终必枯萎。子教幼子,亦如拔竹。教若无根,求速不得,非但无益,反致其害。”
士大夫蹙眉道:“然则先生之意,是教化无用乎?”
02
教之误:养鸟失其飞,教子失其真
隐士摇头轻叹,徐徐道:“昔有一人,养鸟于笼中,每日教之言语,夜以继日。鸟虽学人语,却终失飞翔之性,终日郁郁而不乐。
人之教子,若一味强其所学,恐失其本性,犹如笼中之鸟,虽能言语,却难展翅飞翔。”
士大夫面露疑惑,迟疑问道:“人非鸟雀,不教而能,岂非荒唐?”
隐士莞尔道:“子可忆童年学步时,是否有人教导如何迈步?是自然而行,非教而成。人生至理,往往如是,不教而自化,非强而自明。教导之误,在于只求表面之能,而忽视本心之真。”
03
教之道:风起自生浪,花开自有时
士大夫沉思良久,又言道:“虽知先生言之有理,然当今世道,人不习诗书,焉能立于世间?”
隐士微笑道:“教化之妙,不在强之于表,而在启之于内。观风之起,非有人推之而动;见花之开,非有人令之速放。教之大道,如风行云动,润物无声,如花开自时,顺其自然。”
士大夫若有所悟,却仍有疑惑:“然人之天性各异,若顺其自然,恐入歧途。”
隐士缓缓起身,仰望星辰:“天下万物,生而各有其道,鱼入水而自能游,鸟临空而自能飞。人若明其性、立其志,虽无强教,自有其成。为师为父,只当适时引导,如疏通溪流,自然成其势,不可急于求成。”
士大夫静默片刻,终于释然:“先生所言,使我茅塞顿开。原来教之妙法,不在多言,而在顺应天性,静待花开。”
隐士欣然点头:“教化如明月映水,水静则影自明。人心若净,自有光明透彻。何须急于催之?”
士大夫恭敬施礼,步履轻快而去,心中已无忧愁。
教之道,不在教,而在启;不在强,而在顺。
与其拔苗助长,毋宁涵养其根;与其空言灌输,不若顺其天性、启其灵机。
唯有守住本心,恬淡以待,如花开有时,方能见天地之大美,人性之至真。
来源:周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