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日汽车业关税战中首当其冲 石破茂喻为 “国难”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加征 24% 的 “对等关税”,并将汽车进口关税提高至 25%,这一政策直接命中日本经济命脉。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高达 400 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 30%。若关税长期化,日本 GDP 可能缩水 2%,相当于全国旅游业一年半的收入瞬间蒸发。

这一政策引发连锁反应。4 月 7 日,日经 225 指数盘中跌幅超 8%,触发熔断机制,创下近两年新低;丰田、本田等车企股价 “腰斩”,金融板块暴跌 12%。更严峻的是,美国还计划对汽车零部件加征 25% 关税,涉及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日本约 1.3 万家企业直接受影响,可能引发产业链断裂。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一周内两次用 “国难” 形容这场危机。他在 4 月 3 日的国会会议上呼吁各党派共同应对,7 日股市熔断当天更宣布将尽快访美谈判。这一表态背后,是日本在 “经济安全” 与 “对美同盟” 间的艰难平衡。

石破茂曾于 2025 年 2 月访美,试图通过 “低姿态” 换取关税豁免,承诺扩大对美投资甚至支持 “美国优先” 政策。然而,特朗普政府不仅加征关税,还在社交媒体上嘲讽日本 “贸易恶劣”,令石破茂的妥协策略彻底失效。分析认为,石破茂的焦虑源于三重危机:经济主权受侵蚀、地缘安全承压、国际地位动摇。

面对关税大棒,日本车企被迫加速 “本地化生产”。丰田宣布扩大美国得克萨斯州工厂产能,马自达计划将部分生产线从墨西哥转移至美国,以减少物流成本。但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片山正则指出,此举将使车企承担巨额财务压力,并可能削弱日本本土制造业优势。

供应链危机也在发酵。日本汽车业高度依赖北美市场,2024 年通过加拿大、墨西哥向美出口 145 万辆汽车,略低于直接出口的 149 万辆。若关税长期化,车企可能被迫调整全球布局,如将产能转移至中国或东南亚。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美国加征 25% 汽车关税将导致日本 GDP 下降 0.2%,钢铁、半导体等关联行业也将受冲击。

此次关税战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美汽车战如出一辙。当时,日本汽车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美国市场 24% 的份额,美国通过 “自愿出口限制”“本地化生产” 等手段迫使日本让步,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陷入 “失去的三十年”。如今,历史似乎重演:特朗普政府要求日本削减贸易顺差,甚至暗示 “降关税需日本大幅调整供应链”。

但今昔亦有不同。当前日本汽车业的全球化程度更高,供应链更复杂。例如,丰田在北美本土生产 330 万辆汽车,若关税波及这些产能,损失将远超历史水平。此外,中国电动车崛起正挤压日本在亚洲市场的份额,使其缺乏 “B 计划”。

日本政府正采取 “双轨策略”:一方面通过 WTO 诉讼和双边谈判寻求豁免,另一方面酝酿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石破茂计划访美谈判,试图以防务、汇率等领域的让步换取部分关税减免,但美方条件模糊,短期内削减顺差等同于 “自断手脚”。

产业层面,日本车企加速技术创新与市场多元化。丰田、本田加大氢燃料电池研发,政府提供超百亿日元补助金支持商业化;部分企业转向东南亚市场,利用 RCEP 框架降低关税成本。但专家警告,这些措施需长期投入,难以立竿见影。

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冲击日本,还引发全球供应链震荡。欧盟计划对美反制,韩国加速布局北美工厂,墨西哥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彼得森研究所预测,若美欧全面开征报复性关税,全球汽车产量将减少 11%,240 万人失业。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美国单边主义正在动摇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日本前贸易谈判代表羽生田庆介建议,日本应加速供应链多元化,推动 CPTPP 扩容,加强与东盟、中韩合作。但在 “日美同盟” 框架下,这一进程充满挑战。

日本汽车业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时代 “经济附庸” 的缩影。石破茂的 “国难” 之喻,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日本未来的警示。在 “美国优先” 与 “全球化重构” 的夹缝中,日本能否通过外交博弈与产业转型破局,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走向。而这场关税战的最终结局,或许正如《经济学人》所言:“没有赢家,只有输得更少的一方。”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