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全面取消!问题就解决了吗?
中国电商规则再次迎来重大变革!
近日,多个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
这意味着,“仅退款”在2021年时被拼多多率先推出,后被京东、淘宝、抖音、快手等相关平台相继引入,历时四年将正式迎来落幕。
“仅退款”没了,问题就解决了吗?
01
从备受好评到争议不断,“仅退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不用退货,可以直接申请退款,叫“仅退款”。
所谓“仅退款”服务,是指在电商平台购物过程中,遇到商品质量问题、与描述不符等情况,并符合平台相关政策时,消费者可选择向卖家提出仅退款请求,而无需将商品退回给卖家的一种服务。
2021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仅退款”服务。彼时,“仅退款”局限在生鲜、小商品等品类,其退货成本较高,且没有什么回收价值。所以,刚刚问世的“仅退款”服务为此类商家提供了许多便利,备受好评。同时,还筛选出了一部部分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且不愿意退款的劣质商家。
其本意是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并倒逼商家重视诚信经营、提升商品质量。但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相继引入该服务,并向全品类推广,在实际运行中,这一规则渐渐就背离了初衷,滑向助长白嫖风气的另一个极端。
个别人恶意滥用“薅羊毛”的捷径,甚至衍生出愈发猖獗的黑色产业链,严重破坏了营商环境。而商家和消费者的矛盾也层层累积。一商家甚至为了12双袜子,不惜驱车千里从上海前往河南开封,直面买家讨要说法,可见其愤怒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品牌店铺的退货率从2021年的24%涨至2024年上半年的35%,有电商平台的退货率更是一度高达60%。
“仅退款”的四年实践,证明平台、商家和用户三方难以实现共赢的平衡,商家处于明显不利的位置。今天的商家已很难将“仅退款”理解为消费者正常的维权行为,而是从一开始就预设其动机是“恶意”的。而在恶意“仅退款”的糟糕名声之下,许多可以正当发起“仅退款”的消费者,都会在售后页面踌躇不已。
可以说,四年的时间,“仅退款”撕裂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
如今,随着各大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这一历经4年之久的规则终于落下帷幕了。
02
取消“仅退款”,不是“开倒车”,而是“反内卷”?
网络购物如今已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健康的市场秩序才能让各方共赢。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保障电子商务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电子商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消费者、商家、平台从来不应站在对立面上。但“仅退款”衍生的社会成本不断外溢。“仅退款”被滥用,加剧了电商行业低价内卷:商家为填补恶意退款的损失,不得不压缩成本、牺牲质量、降低价格以规避风险,但如此更是陷入了“低价竞争—质量下滑—纠纷增多”的恶性循环。
此前,各平台已经在着手“解套”——
淘宝天猫在去年7月率先松绑“仅退款”规则 阿里旗下1688平台自今年3月开始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 京东、快手、拼多多等平台也进行了一定优化。
今年3月,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明确表示,会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
从平台自发的治理措施,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发声,体现的是市场对商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和国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
一项售后机制、一种消费模式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是否适配市场需求。市场生态发展中,对交易双方的“双向公平”,注定比对消费者的“单向保护”更合理、更健康。所以,取消“仅退款”,或许将成为电商行业迈向一个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态环境的起点。
03
取消“仅退款”,问题就解决了吗?
取消“仅退款”,却不意味着需求的消失。
随着新政策的到来,不知道仅退款变味的羊毛党是否也该退场了?未来,商家将有“退款不退货”申请的自主处理权,有利于避免恶意退款的伤害,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取消“仅退款”后,可能也会出现商家拒绝合理的退款请求,消费者或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如果平台不在商家自主权与消费者保护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仍然很难维持电商生态的可持续性。
不过,从“商家包邮”,到“7天无理由退货”,再到“仅退款”,中国电商行业对规则的探索从未止步。有的逐步成为行业的普遍规则并得以长期延续,有的在试行一段时间后不得不退出舞台,尽管结局各异,但只要能够从中凝聚新的共识、汲取新的经验和教训,都各有其价值。
“仅退款”退场了,对质量的把关不能退;“价格战”退潮,服务力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商家提供质优价美的商品、诚信经营,消费者合理运用各项规则、诚信消费,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后保障,才能共同营造有活力、有秩序、更和谐的消费生态,合力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正如网友所言:“规则可以改,但人心不能坏——买家和卖家都守底线,市场才能真正活起来。”
“仅退款”没了,问题真解决了吗?
缺位的实时监管,又有谁来补?
欢迎留言讨论
编 辑 | 霍然
综合 | 大象新闻 人民网评 北京日报 红星评论 澎湃新闻 新周刊 新闻坊 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