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大风之下,北京的一次应急大考
“我没见过。”——4月12日,在气象直播间里,北京市气象局气象高级工程师尹炤寅坦言,这场大风,他在北京从未见过。局地达到14级的“极端大风”,对内陆城市北京来说,极为罕见。
自大风橙警发布以来,许多北京人都在“等风来”,看看这场大风威力几何。然而,对城市的管理者来说,“等风来”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从天气会商到发布预警,城市应急指挥体系要处置的情况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考虑排查风险隐患,减少大风带来的影响,又要对可能出现的后果有充分的预判,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要有人、有物资、有应急力量。
迎接“极端大风”的考验,对于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来说,既是一件大事,又是一桩细活。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多部门获悉,本次极端大风天气应对过程中,不少举措尚属首次。
指挥:全员在岗,六部门联勤值守
“平谷吗?刚刚收到的信息,我们已经报送了。”4月12日,在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管理岗的工作人员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核对报送信息的处理情况。
在他们身旁,是指挥中心的指挥人员、工作人员座席和大屏幕。大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各区、各部门应急人员的视频情况,两旁则可以显示相关点位监控情况或城区道路交通情况。
4月12日,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里可以看到各区、各部门应急人员的视频情况,以及相关点位的监控情况等。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这是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这几天的工作场景。12日,是本轮极端大风天气的最强时段。
“调度是持续性的,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持续开展。”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专员王欣告诉新京报记者,对于每个报送的信息,都有工作人员进行核实、报送、研判及处置。遇有复杂情况,就会增派力量资源、组织协同处置,也可能会升级处置措施。
为应对此次极端大风天气,早在4月10日北京发布大风橙色预警前,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全体干部就已停休在岗。而实际上,为了保证各区、各部门应急力量在岗可随时调度,指挥中心在平时的日常应急过程中也会经常抽查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