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力量|一位“90后”工匠的“铆钉人生”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的车间里,铆装钳工冯攀龙手持铆枪,以每秒3次的频率敲击零件,金属碰撞声与战机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青春进行曲”。这位“90后”伙,刚刚获得2025年度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一项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颁发的中国青年最高荣誉,让聚光灯投向航空制造一线的“大国工匠”。
以“五四”之名,奖章何以成色足?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自1997年设立以来,始终是中国青年群体的 “精神标杆”。这枚奖章的含金量,不仅在于其严格的评选标准 —— 候选人需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技能报国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更在于其代表的时代精神。2025 年,全国 103 名候选人中仅 30 人最终获奖,冯攀龙作为来自航空制造领域的技能工人,与航天员朱杨柱、越剧演员陈丽君等各领域翘楚同台领奖,“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正深入人心。
在0.02毫米精度里锤炼时代匠心
回忆起 17岁那个夏夜,冯攀龙的眼神依然发亮。 “当纪录片里的航空战机腾空而起,机身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未来想干的事。”他至今记得,画面中战机撕裂云层的瞬间,“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心脏”。从西安航空学院毕业后,冯攀龙选择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成为一名铆装钳工。
初入车间,现实就给了他“下马威”:手工铆接误差需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第一次因为精度不达标报废零件时,师傅没骂我,只是说 ' 飞机上天后,每个铆钉都关乎国家安全,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 这句话让冯攀龙从此迷上了 “和毫米较劲”。他把车间当课堂,午休时对着装配图钻研,下班后用废铝片练习手感,手指磨出的血泡凝成老茧,见证着他一路从首席操作技师到四川省劳动模范再到“大国工匠”......
截至目前,冯攀龙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技术革新、创新创效等16项课题,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400余万元。他提出应用“赛马”机制、终孔装配技术,通过优化前端装配流程,大幅度提升了装配效率和质量,还深耕于数字化装配技术,赋能产业“智改数转”,实现三维辅助投影、人机外骨骼等先进创新科技工程化应用,极大地保证了生产质量,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成都,让青年工匠更有为
“得益于成都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一场场技能大赛就像成长阶梯,让我们在比拼中蜕变,由‘工’变‘匠’。”冯攀龙感慨,2017年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当时工作刚满两年的他,在赛场上脱颖而出。此后,他接连征战第六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均斩获佳绩。
一直以来,成都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细分领域筹办劳动竞赛,2023年度“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三级赛事共吸引1.3万余家企业、116.2万人次职工参与。5年时间,大赛累计培养出成都市级技术能手1700名,为近7100人提供了技能等级直接晋级的机会,这里不仅是技能较量的擂台,更是人才成长的 “练兵场”。从央企在蓉项目劳动竞赛到轨道交通“决战500公里”专项比拼,从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的圆满承办到技术革新活动的遍地开花,广大职工在拼经济、搞建设中展现主力军风采。
“量子传感微型化”
不仅如此,凭借成都“揭榜挂帅”机制,2019年,冯攀龙以32岁的年纪牵头承担2000万元级“量子传感微型化”攻关项目。其中,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价值 1.2 亿元的共享实验室支持,让青年科研人员能够在顶尖设备上开展实验,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本和技术门槛,也让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能够挑起大梁,在关键领域展开攻关。
从住房保障的安居暖心,到技能培训的成长赋能,再到经费补助的创新护航,成都面向人才和工匠量身定制的多层次政策体系,为青年构筑起坚实的发展后盾。而冯攀龙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传帮带动力——依托劳模工匠工作室培养20余名骨干,其中10人获“成都工匠”称号,真正实现了“一颗铆钉带动一片匠心”。
采访结束时,冯攀龙向记者“炫耀”起当由自己参与制造的高端航空装备模型机,铆钉在阳光下衬得发亮。“这颗定位在机翼前缘,那颗守护着襟翼接缝......”他笑着说,“成都这座城市就像一架精密运转的战机,我们便如同这些铆钉,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铆紧了,就能和城市同频共振,让战机翱翔于蓝天。”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杜星婷 记者陈秋妤 供图 受访者视频 詹妮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