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出现中国停火监督组车队,这就是大国的压迫感!
瞬间降温!99元拿下颠覆户外裤,耐磨 10W+ 次!泥地不脏身。寒水石凉感面料,触肤迅速降温度,穿在身上就像开着 " 隐形空调 "!点击下图购买


最近,有缅北腊戍的居民发图片显示,有大概 30 多辆车门印着 " 停火监督 " 字样的越野车队,浩浩荡荡地开进腊戍市区,有些车辆周身加装的许多天线。

对此,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也不遮掩,大大方方地承认,中国是应缅甸政府和缅北民地武果敢同盟军邀请,于近日派出停火监督组赴缅甸腊戍,监督缅军和果敢同盟军停火,见证腊戍城区平稳顺利交接。

中国派出停火监督组赴缅甸腊戍,能有多大力度呢?
2023 年 10 月,缅甸果敢同盟军、德昂军和若开军组成的 " 三兄弟联盟 ",已清理电诈的名义,向腊戍、果敢等多地的政府军发动 "1027 行动 ",迅速攻占了整个老街地区。

去年 1 月 10 日至 11 日,在中方的斡旋和促推下,缅军同果敢、德昂、若开等三家缅北民地武组织代表在中国云南昆明举行和谈,并达成正式停火协议。
然而,协议刚达成第二天,停火局面就被打破,此后,双方一直打打停停,即便是今年 1 月,双方在中方再次斡旋下,在昆明举行第七次和谈,并签署了正式停火协议,双方仍然在持续进行冲突。

中缅友谊历来以久,哪一方都不能破坏,缅甸地方武装不行,军政府也不行。数次和谈,几份停火协议都化为泡沫,那就必须要开大了,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框架势在必行。
3 月 28 日,缅甸发生了 7.9 级大地震,造成 3700 多人死亡,5000 多人受伤,地震加上内战的双重困局,缅甸内部局势岌岌可危,内战各方急需达成共识,推动停火,保障救援和灾后重建。

借此时机,缅甸各方亟待停火、接应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进入,那么,中国派出 " 停火监督 " 小组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4 月 22 日,缅甸政府军与果敢同盟军代表当天在腊戍双象酒店举行闭门会议,中国停火监督组全程见证双方移交程序,中国驻缅甸特使邓锡军坐在谈判桌中间位置。

▲邓锡军
这场会议没有现场的媒体镜头记录,但据《缅甸今日报》获取的谈判纪要显示,在这次停火谈判中,关键节点则是腊戍的移交,果敢同盟军要求缅政府军解除对其物资运输线的封锁,作为撤出腊戍的回报,而缅政府军则坚持要对方先撤离曼德勒周边据点。

好在最后佤邦联合军打破僵局,同意在腊戍外围建立缓冲区,最终达成的协议是民族武装组织从曼德勒地区撤至中缅边境的木姐镇,佤邦联合军则负责在腊戍周边区域部署力量防止冲突再起。
而中国监督组扮演的则是 " 第三方见证 " 的角色,实际参与了安全区划界的技术核查,会议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根据缅甸当地群众拍摄的视频显示,会议进行到第五个小时的时候,城区主干道的旗帜已经开始更换,就在当天,腊戍城区完成控制权移交,果敢同盟军主动撤出并将该地区交还缅甸政府军。
23 日上午八点,二十辆满载缅甸政府军士兵的卡车驶入腊戍南郊检查站,据当地居民用手机拍摄的视频显示,车队行进速度缓慢,沿途未见武装对峙,中国停火监督组成员则在路边观察。

据知情人士透露,监督组携带的电子围栏监控设备已部署在关键区域,实时追踪各方动态,还有监督组成员最近几天频繁出入腊戍市政厅,核查武装人员撤离进度和武器封存情况。
目前,腊戍市场物价已经开始回落,之前因战事暴涨的汽油价格基本恢复正常,中缅边境的货运卡车流量增加了三成,木姐口岸的报关大厅也排起长队。

有人可能不知道腊戍是什么地方,腊戍是缅甸北部的战略重镇,也是掸邦北部的首府,扼守中缅交通干线,连接缅甸腹地与中缅边境经济走廊。
缅甸内战爆发后,腊戍一直是缅甸政府军与民族地方武装争夺的焦点,去年 7 月,同盟军就已经控制腊戍。

如今,兵不血刃就能和平移交,着实令外人大吃一惊,而这背后正是中国在缅甸各方势力中的巨大影响力和话语权。
其实,像这种停火监督并不少见。1944 年 9 月 19 日,芬兰在莫斯科与苏联、英国签署了续战停火协定,三天后,由 200 名苏联军官与 15 名英国代表组成的盟军管制委员会,就抵达了赫尔辛基,开始对战败芬兰履行停火条款进行现场监督。

委员会负责共同对战败的芬兰履行《莫斯科停战协定》进行监督,从德军有序撤出、主要军事设施拆除,到政治制度改革与战后赔款执行,苏英双方通过定期视察与密集情报交换,涉及到的是方方面面。
委员会通过每天的会议和联合巡视,将违规情况及时报告给莫斯科与伦敦,并对任何执行不力的现象进行直接干预。

这个委员会由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安德烈 · 日丹诺夫担任主席,英方代表则在日常会议中列席,基本上就是苏联方面把持几乎全部的核心政策,而英国方面只是形式性参与,说白了就是谁拳头大谁说话好使。

▲安德烈 · 日丹诺夫
1948 年 5 月 29 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50 号决议,成立了 " 停战监督组织 ",对巴以停火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报告,其成员来自美国、比利时及法国等国。

当时,这个组织的观察员按分区在黎巴嫩、叙利亚与以色列接壤地带,架设高脚瞭望台,通过望远镜、野战测距仪等对步兵与装甲车辆动向进行目测记录,还配备了便携式频无线电监听和定向设备,对各方军队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方位测定与频谱分析,以此判定双方有没有违规动用兵力。

最终,他们把 1948-1949 年间多起小规模边境交火和突发事件,控制在了可控范围,避免了局部摩擦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也为后续的《停火停战协议》签署奠定了基础,而以色列也经此一役,稳稳当当地成了美国插在中东地区的一颗棋子。
1979 年 3 月 26 日,埃及与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戴维营协议》,双方正式停火,为了防止双方单方面增兵或激化局势,条约中明确要求在西奈半岛和以色列边境地区部署国际观察员,以监督以色列全面撤军并控制军事兵力部署。

本来这个条约设想让联合国维和部队负责进行停火监督,可由于苏联的阻挠,联合国最终没法派出维和部队,因此,美国便凭借在多边谈判中的主导地位,以此前在西奈长期运行的 " 西奈现场观察队 " 为基础,成立了独立于联合国框架之外的 " 多国部队与观察员组织 "(MFO)。

1982 年 4 月,该组织正式运行,美国不仅是主要出资方,还提供了首批兵力、后勤运输、通信装备以及工程与医疗支援,随后加拿大、哥伦比亚、斐济等国相继派出观察员。

该组织通过沿边布设的固定观察哨和移动巡逻队,对每一次部队集结、武器运输甚至无线电通信活动进行监视,而且对于现场发现的任何疑似违规的情况,都要在 4 小时内向总部和驻地两国政府通报,并在必要时调集快速反应小组进行实地核查与调解。

这个组织最终不仅保证了以色列于 1982 年底完成全部撤军,还保证了埃及沿海旅游与石油管道的安全运营,成为冷战后中东局势中为数不多的持续稳定因素之一。
再说近一些的,
2020 年纳卡冲突停火后,根据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与俄罗斯三方达成的协议,近 2000 人的俄罗斯维和部队,在纳卡接触线及拉钦走廊沿线展开部署,负责停火监督。

他们设立了 32 个固定哨所,并组织常态化的机动巡逻,以目视与无线电侦察手段监控双方兵力集结和可疑动向,为了确保停火局面,他们甚至配备的有主战坦克、装甲运兵车以及多管火箭炮。
在俄罗斯强大的兵力下,冲突双方都冷静了不少,像当年 12 月初,哈德鲁特省的希纳特赫尔一带发生小规模交火后,俄罗斯维和部队当即介入,要求双方恢复停火,并暂时接管该地区,避免了事态升级。

事实上,停火监督是一种大国实力的体现,不管是当和事佬还是武力震慑停火,就跟劝架一样,劝架的那个人只能比这两个人更强,否则架劝不了,反而还容易挨老拳。
-END-
▲别忘了关注我们 ~

爆凉!暴汗 " 不黏人 " 干翻速干衣!击退闷热,0 回潮真干爽!面对夏天的「热 + 汗 + 粘」,素湃自己研发了一款面料可以实现 0 回潮,贴身穿能保持干爽不黏人的 T 恤。点击下图购买
专利单向导湿多功能面料,1s 瞬吸,强力单向导湿,主动排出,干爽不黏身。一触降温,持久凉爽,迅速将热量排出去。

4D 透气立体网孔结构,双层面料透气不透肤,给身体畅快大口 " 呼吸 "。PE 内层带走多余体温,外层含有全波段纤维阻隔阳光热辐射,减少身体升温。

只要安 * 玛不到 1/3 的价格到手只要 59.9 元,而且透气性、吸湿性都和安 * 玛不相上下。这大夏天的快来搞一件穿,衣服不粘身,穿在身上超干爽~点击下图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