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连续八年出台举措 北京支持民营经济再出大招|北京经济新航标

近日,市委财经委审议通过并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安排了七大部分25个方面59条措施。这是北京继2024年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之后又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北京已连续八年实施了1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自2020年以来,北京为企业提供信息查询、问题办理、投诉举报等服务超42万件;建立完善全方位的企业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9.9万个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今年也将研究推进民营经济地方立法,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健全“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本次发布的《工作要点》直面民营企业“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安排了7大部分25个方面59条措施,如优化并购贷、加大首贷贴息比例等多种金融服务,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降融资成本;再如最大限度降低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对企业带来的负担,将健全“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切实为企业“减负”。《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民企公平开放,支持发展数据产业集群、加快跨境数据流动便利等,回应企业对市场公平公正的期待。

今年以来,北京各区各部门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为经营主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据了解,执法人员不到企业,通过视频AI识别、物联感知等8种非现场监管方式就完成检查——2025年,这种“无感监管”的模式将走进各行各业,全市将有超过50%的检查采用非现场方式,减少对企业的打扰。据了解,“无事不扰”清单年内预计扩大到全市企业总数量的10%以上。

《工作要点》还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年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扎实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支持民企突破超百项关键核心技术

《工作要点》提出,推荐优质民营创新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等措施;将组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合作,布局一批新型研发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同时,支持民营企业建设1—2家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0家市级中试平台,支持民营领军企业牵头建设标杆应用场景。

《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拓展新空间。将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汇集津冀技术需求不少于3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400项。据悉,北京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智算中心,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开展智能算力服务的企业,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还将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创新平台建设。。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出台政策持续厚植创新沃土,让民营企业有能力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比如,在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方面,将推荐优质民营创新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

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将放宽至10年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难题。《工作要点》提出,北京今年将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推动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重点为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率先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机制优化升级,在无还本续贷扩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并购贷、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等措施,将并购贷款承贷比例由60%提高至80%,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放宽至10年。以往,为满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资金需求,企业可以向银行方面申请流动资金贷款。但这种贷款的年限时间较短,往往不超过5年。

针对账款清欠问题,本市也将开展新一轮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推动欠款“应清尽清”。北京将研究推进民营经济地方立法、完善市区两级联动的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工作机制、建立市区协同的危困企业挽救服务机制等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我们将把解决企业困难诉求与加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结合起来,让企业充分感受到‘北京服务’的温度和力度。”有关负责人表示。

安排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

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北京市将推动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针对市场准入、解决隐性壁垒难题,落实好“非禁即入”要求,进一步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并专项开展政策落实“回头看”。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北京市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市区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安排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工作。

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北京市还将持续扩大“两区”制度型开放,将优化“京贸兴”平台功能,为企业办理离岸贸易业务提供便利服务。同时,为优化北京市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4月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深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试点,时限缩短为60个工作日。

记者观察:北京服务“民营经济”一以贯之

北京连续八年实施了1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正是这一以贯之的举措让“北京服务”成为北京市提升营商环境中靓丽品牌。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数据,北京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数量超过95%,并形成京东、抖音两个收入万亿级民营企业集团,小米、美团、快手、腾讯、百度五个千亿级民营企业集团。以致于在北京公布一系列民营经济数据之后,互联网舆论一片惊呼:“原来北京才是民营企业第一城。”据了解,北京的民企质量非常高,一些关键指标上甚至超过了杭州、深圳。近期,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4胡润中国500强》。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以65家稳居榜首,深圳以49家位列第三,杭州以23家屈居第六。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北京也以超高数据(78家)遥遥领先,比深圳多130%,比杭州多225%。

靓丽数据背后是北京民营经济的纵深。2025年北京营商环境改善聚焦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持续发力。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本市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今年也将研究推进民营经济地方立法,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意味着北京在连续八年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之外,将以法律的方式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