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二批堵点治理观察:百日里的“民生清单”
自2024年10月31日,成都公布第一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以来,各部门抓紧推进实施,多项任务陆续完成,相关点位通行效率得以提升。
行百里者半九十,治堵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今年1月2日,第二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发布。目前,第二批清单发布已满百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回访治堵点位,观察百日成效,比较两份清单,成都第二批堵点治理的特点呈现出来。
点位上,从第一批城区的剑南大道锦城大道、金牛大道金周路路口、武侯大道聚福路路口,延伸扩展至龙泉驿区的龙城大道车城西二路、新都区的马超路……
治理上,在沿用第一批堵点治理时“微手术”“微治理”“路口绣花”等手段的同时,方式更为智慧智能,上线“龟速车”治理系统,“AI”红绿灯……
发力上,更加聚焦出行群众关注度高、覆盖面广、反映强烈的点位,“限时单行道”破解校园周边拥堵,79条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平峰时段私家车可走……
这一切背后的逻辑,都是努力将“民生清单”向“满意清单”的转化。
【范围更广】
治堵进一步铺开 扩展至20个区(市)县
4月25日,龙城大道车城西二路。潮汐车道,四个醒目的黄色大字喷涂在路面,搭配前方的电子显示屏,让经过此处的车辆能快速通过。“以前上班路口要等七八分钟,现在从潮汐车道左转,一个灯就过去了。”驾驶员刘先生说。
今年3月6日,成都龙泉驿区首条“智慧动态潮汐车道”在此亮相。为何要这样设置?作为连接龙泉驿区大面居住区与经开产业园区的重要交通动脉,龙城大道车城西二路日均车流量超过10400辆次,交通潮汐现象明显。交通拥堵指数最高达3.636,成为区域交通治理痛点。
仅是潮汐车道还不能体现这个痛点的治理思路,交管部门创新采用了“时空一体化”治理方案。通过“车道瘦身”,将车城西二路车道宽度缩减,新增一条车道;设置潮汐可变车道,满足左转车辆潮汐变化需求;升级联网联控信号系统,形成动态适应的“潮汐信号”模式。
数据显示,“时空一体化”治理后,龙城大道车城西二路通行效率提升47%,停车次数减少75%。
新津区,距离成都中心城区地理位置更远。清源路与五津东路交叉路口是新津城区的“老堵点”,这里是进出城要道,附近学校、住宅小区密集,高峰时段车辆排行长、周期长,拥堵指数偏高。“车道瘦身 车道可变”,一系列微手术在路口实施,同时针对新津区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行停难题“治病根”,曾经困扰群众出行的“老堵点”变成了过去式。
从龙泉驿区到新津区,成都对拥堵的治理,不再局限于中心城区,范围正在扩大。与第一批次相比,第二批次任务清单范围扩展至20个区(市)县,点位全部来自市民集中反馈的意见建议,以点带面,进一步铺开全市交通治堵工作。
【聚焦更准】
靶向攻坚急难愁盼 精准发力治理拥堵
一个堵点,群众反映强烈。
高新区科华南路锦悦东路交叉路口,全市第二批88个治理堵点之一,晚高峰时段拥堵严重,车辆积压情况频繁出现,通过时间经常需要五分钟以上,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整体交通运行效率。
多部门立即联手施治。制定右转专用通道,消除右转车辆上绕城积压问题;对路口西南角原有沟渠进行改建,新建人行道,拓宽非机动车等候区。两招“微改造”,让路口晚高峰右转进入绕城高速车辆较整改前每小时增加了202台,增幅约20.6%,带动了整个路口通行效率提升。
一条专用道,市民持续关注。
近年来,市民对放开公交车道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自成都开展治堵工作以来,举措不断,2024年11月25日,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发布通告,三环路公交专用道在节假日社会车辆可以行驶,既是回应市民关切,又是对公交专用道开放的试水。
全市第二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发布以后,公交专用道又迎来了一次大调整,今年2月15日,除部分特殊路段,全市公交专用道在平峰时段社会车辆可以行驶,在节假日社会车辆更是全天可以行驶。截至3月13日,成都市中心城区79条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提前完成。
放开公交专用道,是治堵工作中的又一个大动作。面对调整后市民遇到的“不敢走”“提示不清晰”的现实问题,相关部门没有坐视不理,而是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公交集团在部分线路公交车尾LED屏上增加提醒功能,实时显示车道使用状态;交管部门在西大街试点增设提示牌,明确社会车辆在路口的通行规则;同步联动高德、百度地图,实时推送导航提醒。
开放的公交专用道路,让道路资源在不同时段发挥出最大能效,真正活起来、用得好。“多部门联合,靶向攻坚市民急难愁盼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治理更智】
智慧手段破题“龟速” AI赋能智能红绿灯
“微改造”“路口绣花”“微手术”……在治理第一批堵点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精细提能的方式来攻坚一个个堵点。第二批堵点治理时,精细提能不可或缺,同时,“智慧”“AI”以更高频次出现。
早晚高峰驾车行驶在快速路上,本以为能畅快通行,却被前方慢悠悠的“龟速车”拦住——这样的糟心事,不少开车族都深有体会。
这些“移动路障”不仅让整条车道通行效率大打折扣,在高速行驶的车流中,快慢车交织更像一颗“隐形炸弹”,极易引发追尾事故。
4月18日,成都交警正式上线“龟速车”治理系统,24小时紧盯路面动态。只要有车辆异常缓慢行驶,系统立刻就能精准识别,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分心驾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启动多维度干预——通过LED诱导屏实时提醒、发送安全提示短信,严重时还会联动路面交警现场处置。
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了解到,系统运行以来,截至4月27日,成都交警通过高、快速路的智慧交通LED诱导屏精准发布“龟速车”安全提示2000余次,对300余辆多次龟速行驶的车辆驾驶员推送提示短信,发现153名“龟速车”驾驶员存在开车打电话、玩手机等分心驾驶的交通违法行为。
开车行驶到路口,都是“车等灯”,在新都区马超路上线的“AI红绿灯”,则变“车等灯”为“灯看车”。马超路作为横贯新老城区的城市主干道,全长3.1公里,日均车流量超5万辆,高峰时段左转与直行车辆交织、路口排队过长等问题长期困扰市民出行,被列为全市第二批88个堵点治理攻坚任务之一。
交管部门创新引进了“AI红绿灯”——秒级自适应信号灯控制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感应监测各方向车流量,动态调整绿灯时长。通俗来讲,就是车多了增加配时,车少了减少配时,实现交通信号智能化升级。
数据显示,马超路交通事故率下降33.8%;路段整体拥堵指数由1.432下降至1.048。“效果很明显,有效缓解了马超路一线的拥堵。”在4月27日的回访中,交警十分局勤务一工作队队长夏俊说。
一个个堵点,就是一份份“民生清单”。一条标线的重新施划、一处红绿灯的精准调整、一个路口的小微改造……既是对堵点的治理,又是对民生的关切与回应。成都治堵之路,还将在对民生的关切与回应中,继续走深走实。
这些堵点市民很关心↓↓↓
记者梳理发现,市民、网友对这些堵点的情况非常关心。
1、金牛迎宾路路口,三条左转车道,很多车下金牛立交也要堵起。
2、郫都区红高路辅路超级拥堵,这里要好好设计整治一下。
3、双流区蜀镇片区交通拥堵、通行不畅,严重影响出行。
4、绕城高速与蜀源大道C收费站大货车拥堵两个陈导,造成拥堵,希望治理。
5、大丰至新都龙桥、新繁方向,交通拥堵混乱。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何良 图片何良 视频 何良 责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