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园林的风雅秘境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陈从周说:“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近年,中国园林的研究维度逐步从传统的园林学、建造学,向文史研究领域拓展。由李浩教授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研究”丛书(9种),即是从文学、文化视野研究园林的一批硕果。今仅以曹林娣教授的《园林撷华:中华园林文化解读》一书为例,寻索中国园林的文化秘境。
风华千年的历史回溯
中国园林滋育于农耕文明土壤中,从上古走来,绵延至今。《园林撷华:中华园林文化解读》站在中国园林文化的宏观历史视角,深入探究中国园林经典的形成历程、凝聚的东方智慧结晶、独特的审美内涵、文脉传承与创新路径,以及与其他异质文化的异同之处。在古今交融、中外互鉴的广阔视野中,呈现出中国园林独有的文化品格、审美趣味、精神追求,及其在当下时代的重要意义。
该书以“风华千年的苏州园林”开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者以苏州园林为范例,细致梳理园林从春秋时期雏形初现,到秦汉时类型渐丰,再历经六朝苏州园林的奠基、隋唐五代园林诗化的萌芽,宋元时期文化艺术体系的完备,在明中叶至清前期达至鼎盛的过程,最后讲述近代苏州园林传统的式微与变革。近三千年波澜壮阔的造园历史,栩栩如生地铺陈在读者眼前。
园林,宛如人间仙境。春秋时期的吴越苑囿以美好的遐想,利用自然的美妙山水,营造出装饰精美的人间阆苑。秦汉宫苑,更以天帝所在的“天宫”为蓝本,创建了一池三山模式,建立了地上仙宫。这里有鳞次栉比之宫阙台观,有晶莹润泽之玉石赏玩,有珍禽异兽、珠树琼花,有重重假山、潺潺流水,蕴含先人对生命永生的渴望和追求。园林自产生起就不仅是物质性的土木建构,更成为蓬莱仙境、洞天福地等方外绝美之境的典型代表。
园林,亦是人境中的乐园。陶渊明那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影响了中国无数读书人,同时也将皇家贵戚崇尚的阆境仙苑,转变为士大夫文人们向往的理想栖居地。他为士大夫们筑造了一个精神之巢!白居易则将山水引入城市宅第,在“中隐”的底色上实现了城市山林的营造。“适情处处皆安乐,大抵园林胜市朝”,履道里池台的建构、太湖石的审美发现、外适内和的精神滋养,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园林营造和审美。
园林,更是诗意的栖居之地。“大隐在关市,不在壑与林”,元末以后,传统的隐逸观念发生变化,士大夫文人从游于艺,逐渐转向隐于艺。明代大批文人画家,诸如计成、周秉忠、李渔等,将文人画的意境构思、美学意念、意态风格等融入园林设计与意境营造中,园林幻化为诗情画意的纯美之境。园林,更是雅致生活的载体。尤其明后期,士大夫文人讲究怡情养性和诗化的生活,他们雅化居室、插花赏花、鉴古藏珍、品茶抚琴、雅集文会……将日常生活谱成了歌、吟成了诗。诗意地栖居在园林,成为中国人的摄生智慧。
该书连缀中国园林各时代历史文化的剪影,映照出园林经典的锻铸之路,使读者仿佛沉入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静静体味中国园林的千年风云变迁,感受其始终不变的浪漫飘逸风姿与朴实无华的情操,轻轻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脉动和理想追求。
拾级而上的寻美之旅
园林中的山虽非自然中的真山,水亦非纯粹的自然之水,但一花一草、一亭一台,皆饱含着深厚的情怀,处处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中国园林的多层美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该书结合诸多名园的景境营造与人文意蕴,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园林丰富多元的美。第一层是“悦耳悦目”的形色之美。中国园林,既有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也有清秀雅致的江南园林,更有谐山水灵秀之美的寺庙道观园林,风格非一,但对自然山水的追求与再现则是统一的。环秀山庄的假山,出自叠石家戈裕良之手,是我国现存湖石假山中的“神品”。漫步园中,叠石成山、水萦如带,沿溪岸曲折盘旋而行,岭之平迤、峰之峻峭、峦之圆浑、崖之突兀、谷之深壑、涧之潜折、瀑之飞悬、池之澄明、石之挺秀等,尽收眼底,数尺之间变幻无穷,仿佛步入千岩万壑。此外,莺啭乔木、碧桃满树、柳沿曲径、梅绕亭阁等景致,以及异彩纷呈的漏窗、蜿蜒流转的墙体与回廊、“吟花席地、醉月铺毡”的铺地等,动静参差、雅朴合体、旷幽交错,使人在抬头低眉的瞬间,发现处处有美景。
第二层是“悦心悦意”的诗情画意。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中国园林的品赏根源在于中国文学。从古代的王维、白居易、欧阳修、倪云林、文徵明、文震亨、祁彪佳、李渔,到当今的刘敦桢、陈从周等诸位先生,皆主张以诗文立意、构思、造景、造境,从而使园林焕发出一种内在的生机、情感、风骨与精神,真正做到 “筑圃见文心”。作者从庄子的 “濠濮间情”、陶渊明的桃源仙境、唐诗宋词意境及诗文集萃,以及高人雅士等园林意涵和风景主题出发,深入阐发中国园林的“文心”,认为“从唐宋乃至明清的写意山水园,大多由著名的文人书画家构思创作,园中以诗情画意为至高追求,以文学意境为根本宗旨”。嘉兴烟雨楼的烟雨堂取自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退思园中多处景点来自白石道人姜夔之词,石舫径称“闹红一轲”亦取自《念奴娇·闹红一轲》词名,游赏园林,如同翻阅中华千年的诗文集萃,唐诗宋词在园林的移步换景中跃然而生。画与园更是艺术孪生:王维之辋川,不仅有诗更有《辋川图》,经千年而摹写不断;卢鸿一的草堂十景,亦有诗有图……由唐而宋,携画求诗、携记求画等文人风雅逐步盛行,园林最终成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诗画之间,蕴含的是雅士名贤的人文情韵,正如苏州沧浪亭隐现的是屈骚精神,上海日涉园隐含的是陶渊明的归隐之情。在园林中,看的是山水,体悟的是诗情,净化的是心灵。
第三层是“悦志悦神”的比德寄托。园林追求山林仁德,将“国”“家”“志”“情”融入山水之间。圆明园之“万方安和”“九州清晏”、颐和园之“四海承平”都是对国之永存及安宁兴盛的期许;艺圃主人姜埰在园中种枣明志,其子在枣旁筑轩,额以“思嗜”,这是两代人对家国的赤胆忠心。其他如怡园的“岁寒草庐”,拙政园的“得真亭”“玉壶冰”等,皆以山水比德。同时,中国园林又以淡泊、平和为尚,苏州南半园题联“园虽得半,身有余闲”,蜗庐、半亭、容膝斋、残粒园等,都是自在自安、自适自性的体现。在这里,看花、问竹、听松,徜徉于林水之间,随性适情,愉悦心志,便可真正体悟白居易的“外适内和、体宁心适”之道,以及苏轼“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至极情韵。
中国园林之美,有着清晰的层级之分。阅读《园林撷华:中华园林文化解读》一书,使人仿佛“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园林的多层美韵令人应接不暇。
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园林,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中国园林,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脉。“天人合一”是中国先人面对自然、体察自然、感悟自然而得出的亘古真理,千年流转而不息。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而不制胜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从景境营造到人文意蕴都深深蕴含了中国传统的生命意识、摄生智慧、人生哲学,这正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今天的人们,在平直的街道转角处窥见一处竹石小景,脚步不禁放慢,心亦瞬间感化,这是园林天生自带的心理疗效功能。中国园林及其连带而出的微型景境,抑或一方盆池、三两秀竹,都足以调节和滋养心灵。品中国古典园林,过现代诗意生活,这也许正是中国园林“东方智慧”在今天的赓续。
中国园林,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国园林植根于中华土壤,是中华先人的“仙境”“乐园”“家园”,是中华文化风雅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世界园林中最耀眼的明珠。早在1980年,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营造了“明轩”,将中国园林搬至美国,江南园林的幽雅之境也随之影响到国外园林的营造风格。随后,中式园林在他国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1986年北美地区建成第一座明代风格的中国园林——温哥华中山公园,在亭台楼阁、岁寒三友松竹梅和水池小溪中饱含了中国园林的韵味。如今,世界各国已陆续营造中式园林达到一百余座,洛杉矶的流芳园、德国的潜园、澳大利亚的谊园等都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既实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界,走向世界,使“中国的”园林成为“世界的”园林。
在该书中,作者饱含深情地细数一座座园林的前世今生,由表入里地解读中国园林的文化秘境。在她深入浅出的叙述中,古典诗意园林从历史的深处款款走来,抖落一身繁华,浸染丝丝文意,让人们在泉石山水、草木亭台间,领略中国园林的风雅情韵,感悟中华文脉的千年流转。
(作者:王书艳,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