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削减美国电影进口配额正当其时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削减美国电影进口配额正当其时

非职业农伯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多个国家启动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特别是对中国输美产品关税从34%大幅提高至84%,拉开了中美关税战的序幕。4月9日,美国政府宣布,将中国产品关税进一步提高到125%。这种贸易霸凌行径,不仅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担忧,也自然迫使中国在多个领域采取反制措施。其中,文化领域也不例外。

4月10日,中国国家电影局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对中国滥施关税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美之间的正常经贸和文化交流。中国“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适度减少美国电影片进口数。”这一表态,既是对国内观众呼声的回应,也是一种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反制。

中美电影贸易的大到情况。中美电影贸易始于1994年,当时中国每年大约从美国引进10部美国电影分账片。中国加入WTO以后,分账片的配额增加到20部,2012年,中美双方达成协议,在20部分账片基础上增加了14部3D和 IMAX 电影的特种分账片,使分账片配额达到34部。除分账片以外,美国电影还可以批片和合拍片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这部分影片每年大约30—40部。

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前,中国进口美国电影的数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19年,进口美国电影数量达到122部,票房更是达到了23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的35.93%。但在疫情过后,美国电影的质量下降,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减弱,进口数量锐减。2020年,进口片数量降至57部,2021年70部。2022年只有27部,创下了10年来的最低记录。2024年仍只有39部。

中美电影贸易利弊之争。引进美国电影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既带来机遇,也伴随着风险。中国观众对引进美国电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支持引进美国电影者认为,引进美国电影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多文化娱乐的选择,尤其是引进好莱坞优秀电影作品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提供了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拓宽了观众的视野。同时,引进美国电影还能促进国内电影业的良性竞争,推动国产电影的创新,提高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鉴赏水平。反对者则认为,美国电影的文化表达和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存在冲突,有的电影内容不适合中国观众观看,如暴力犯罪、性开放、恐怖活动、吸食毒品等剧情和内容。这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剧情会给中国青少年群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高票房会直接挤压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导致国产电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国产电影的发展。

笔者认为,引进美国电影是利是弊,应该削减进口配额还是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应该将进口美国电影放在中国贸易平衡、文化安全保护视角下,着重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美国电影的内容和文化特点;二是美国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三是中美贸易战的激列以及中国贸易平衡的需要。

一、美国电影的文化特征。美国电影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貌,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文化特征。(一)多元文化的结合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电影聚集了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文化元素,通过影视作品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性格特征。这一点在《复仇者联盟》《阿甘正传》《美国梦》《与狼共舞》等影片中都有所反映。(二)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载体。美国电影不仅是大众娱乐产品,它还善于将美国文化价值观融入其中,是美国文化价值观输出的重要工具。它以电影的形式在全球播映,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进行文化价值观渗透。(三)极力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核心价值观。打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永远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兴奋点。通过编造各种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美国神话,过度强调个人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故事情节总是通过个人奋斗,取得人生成功,成为明星、英雄、亿万富豪,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在电影场景,无论面对怎么样的险恶环境,英雄们总是临危不乱,顽强拼搏,最终战生邪恶,为国家甚至全世界带来知平。如《蜘蛛侠》《钢铁侠》《超人》《英难无归》等,使观众接受美国文化洗礼,认同美国具有拯救世界的强大能力。(四)宣扬科学主义。科幻片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另一噱头。通过科幻片对未来科技的想象,探讨科技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这些影片以震憾性的视听效果和神奇的构思,引导观众认同美国军事、科技具有不可战胜的实力。代表作品有《星球大战》《阿凡达》《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等。

二、美国电影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美国电影不仅是一种大众娱乐产品,也是美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是美国文化输出和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概括起来,美国电影对美国文化价值观传播,包括对美国式自由、民主、人权思想的传播;对社会平等和文化多元性观念的传播;对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对美国爱国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传播。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的渗透,对中国人的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表面来看,美国电影走的是商业化运作模式,但很多影片有着强烈的文化背景。在商业化包装下,它隐藏着美国核心价值观。事实上,美国电影始终牢记自己对美国文化、价值观念输出的重要使命,矢志不渝地对全世界进行文化渗透。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观众的文化根基,改变了中国人许多意识形态认知和行为方式。

美国好莱坞大片以震憾人心的特效,宏大的叙事场景,精彩的剧情,新奇的影像造型以及发达的发行网络,助力其在全世界进行文化渗透,改变着全世界包括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美国电影在镜头的剪辑、场景的展现、色彩的运用甚至配乐的使用,都可以为其意识形态服务。如好莱坞大片常常用自由女神像、星条旗、曼哈顿街景等象征美国的元素,来激发观众对美国的向往。将教堂等场所作为电影的场景,在剧情发展中融入西方宗教信仰元素,巧妙地传播西方价值观。

许多美国电影对西方政治思想、生活方式的渲染,对美国上流社会生活的呈现,如电影中运用豪化派对、豪华游艇、豪车、化妆品、时装等元素,刻意营造西方高度物质文明的印象,引发全世界的观众对西方生活式的膜拜。

美国电影不断输出文化价值观,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前二十年,美国文化价值观在中国大地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改变了很多中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流行文化、时尚潮流、流行音乐、社交方式、艺术审美、家居风格、妆容、服饰、发型等的审美和追求。西方物质文明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的话题,甚到成为一些人追求的时尚。

毫无疑问,美国电影频频出现的暴力犯罪、性开放、恐怖活动、高智商犯罪、吸食毒品等文化符号,不可避免地给中国观众带来价值观冲击,尤其是对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极大,甚到会扭曲他们的意识形态认知和行为。

三、电影贸易是中国调节贸易平衡的重要筹码。从今年2月至4月美国政府多次提高中国输美产品关税,到中国政府宣布反制美国的贸易霸凌行径,是自2018年以来,继贸易战、科技战、军事对抗后中美博弈的再度升级,标志着中美博弈进入全领域对决新阶段,是全面经济战的开启。在中美之间,政治、经济、科技、贸易、金融、军事和文化等都已成为较量的因素。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拥有超过8万块银幕,观影人数超过10亿,美国电影在中国进口片市场中占有67%份额,超过200亿元票房,占好莱坞大片海外收入的30%。美国电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同时,美国电影协会在美国政府中影巨大。因此,在中美关税战交锋的背景下,国家应该重视和使用电影贸易这一筹码。引进美国电影应服从于中国贸易平衡和文化安全保护。具体建议将引进美国分账制影片的配额减少到每年10部,取消批片和合拍片配额,适当引进其他国家优秀影片。如果中美关税战继续升级,直接禁止引进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