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警惕潜藏在美味背后的“隐形杀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近日,家住湘西的李先生出现了反复咳嗽、咳痰,气促、胸闷的现象,后去当地医院行“抗生素”治疗后仍症状反复。于是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求进一步诊治,经查患者胸部CT下有炎症渗出改变,李先生住院期间2天内突发不明原因高热,体温高至39℃。

李先生回忆近期有食用山上“野猫”史。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曾祥伯主任及团队根据患者表现及病史,高度怀疑患者感染了某种特殊病原体,为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为患者安排了支气管镜检查,并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基因检测,最后查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真菌感染,诊断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予以两性霉素B治疗后,患者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明显改善,肺部炎症改善,现已康复出院。曾祥伯主任强调这种深部真菌感染虽不常见,但危害极大,尤其威胁免疫力低下人群。下面带您全面了解这一“隐形杀手”,掌握预防与应对的关键知识!

一、什么是马尔尼菲篮状菌?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是一种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25℃时呈菌丝状,可产生红色素;37℃时则变为酵母状,具有致病性。它最初在东南亚竹鼠体内被发现,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如广西、广东、云南)及热带地区的重要机会性致病真菌。

自然宿主:竹鼠是主要宿主,其粪便、洞穴土壤中常携带该菌孢子。

高危环境:温暖潮湿地区,尤其是竹林、甘蔗种植区,雨季感染风险更高。

二、怎么样才会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

呼吸道吸入:最常见途径!孢子通过空气进入肺部,引发感染。

皮肤接触:接触污染土壤或竹鼠分泌物,若皮肤有伤口可能直接入侵。

免疫力低下:长期疲劳、慢性病(如糖尿病、艾滋病)、滥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者更易中招。

三、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感染分为局限型(局部症状)和播散型(全身扩散,致死率高),常见表现包括: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胸痛,CT显示肺部结节、磨玻璃影。

全身症状:反复发热、消瘦、贫血、淋巴结肿大。

皮肤病变:坏死性丘疹(中央凹陷如“肚脐”)、皮下脓肿,多见于面部和躯干。

其他器官:肝脾肿大、骨关节溶骨性破坏,严重者出现脑膜炎或败血症。

四、哪些人容易感染?

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占病例80%以上)、器官移植术后、肿瘤化疗患者。

长期用药者:滥用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导致菌群失衡。

高危环境接触者:频繁接触竹鼠、潮湿土壤或居住于流行地区。

五、怎么诊断及治疗?

诊断方法:真菌培养:从血液、痰液等样本中分离病原体,观察双相生长特性。PCR检测:快速检测真菌DNA,提高确诊效率。影像学检查:肺部CT、骨扫描等辅助定位病灶。

治疗方案:一线药物:两性霉素B(重症首选) 氟胞嘧啶,后续过渡至伊曲康唑维持。

治疗原则:早诊断、足剂量、长疗程(通常需数月),避免复发。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需调整用药,HIV患者需同步抗病毒治疗。

六、如何预防?

1.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2.避免高危接触:不食“野味”,减少竹鼠接触,处理土壤时戴手套,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

3.合理用药:抗生素、激素需严格遵医嘱,避免滥用。

4.及时就医:持续发热、不明皮疹、咳嗽超过2周,应尽早就诊排查。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虽凶险,但通过科学防护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一经确诊,尽快治疗,以免耽误病情。若您或家人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或感染科就诊!早一步行动,多一份安全!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谢鸿 李丹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