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三千年反差萌!猫头鹰 青铜卣=商代限定款酒器?
鸮卣,河南博物院藏
它尺寸不大,却是商代青铜铸造的精品之作:
器盖以两兽面纹做为鸮首,扉棱为鸮鼻,
六瓣花蕾形钮如皇冠般立于盖顶中心;
器身腹部微微下垂并鼓起,
既是储酒的“啤酒肚”,
又拟态收拢的羽翼;
翼上装饰夔纹,翼下有鸟纹,
通体覆盖云雷纹,
兽蹄状四足还用夔纹缠绕出神秘气场。
最绝妙的是它“一器双生”的设计:
两只鸮鸟背靠背合体,
共用提梁为耳、腹部为翼,
将三维空间的对称美学推向极致。
鸮卣,2010年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
但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这件,
有着恰到好处的“微胖”比例和细密纹样,
完美平衡了青铜器的威严与猫头鹰的呆萌,
堪称青铜器界的“萌系担当”,
让人不得不佩服,
3000多年前商朝匠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卣装的可不是一般的酒
鸮卣矮矮胖胖,看似存钱罐,
实则是酒器,而且不是一般的酒器。
在先秦文献中,卣和鬯经常一起连用;
古代铭文中,也多见“秬鬯一卣”字样。
秬是黑黍,鬯是用郁金草和黑黍酿成的香酒,
这种酒味美甘醇,还具有浓郁的香气,
所以要用有严密盖子的铜器储存,避免挥发。
卣就是专门盛放鬯酒的盛酒器,
加上提梁,也是为了方便倾倒。
兽面纹铜卣,商代中期,河南博物院藏,1982年河南省郑州市向阳食品厂窖藏坑出土
商人重酒,青铜卣流行于商代到西周前期,
常与尊、爵、觚、角等组成“酒器N件套”。
周朝立国后,吸取殷商教训,
对饮酒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
正如大盂鼎铭文所述:
“勿耽于酒,惟殷之鉴。”
铜卣也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在中原地区消失。
猫头鹰口碑大逆转
猫头鹰古名鸱鸮,也简称为鸮或枭。
作为勇猛善战的夜禽,
鸮是尚武的商人心中的“战神”化身。
一代枭雄的说法,承袭的也是这种观念。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
可是周代以后,
猫头鹰逐渐被披上了恶名,
甚至被认为是不祥之鸟。
《诗经·豳风·鸱鸮》曰: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描写了母鸟被鸱鸮洗劫巢穴并掠走雏鸟的悲惨境遇。
猫头鹰从战神到恶鸟的转变,
其实是政治更迭的表现。
周人将商人崇尚的猛禽妖魔化,
正如对酒器铜卣的摒弃,
是在完成意识形态的全面切割。
不过三千年后的我们,
倒能跳出历史滤镜,
欣赏到这份“狞厉的萌感”。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