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大反转!特朗普推迟多国关税90天后,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

大反转!特朗普推迟多国关税90天后,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

事说新语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美国总统特朗普先是强势宣布将对华关税从104%瞬间飙升至125%,紧接着又突然对超过75个国家“松绑”,给出了90天的举措缓冲。

当下特朗普方面对我国关税又加征至145%,而我国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2日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如此朝令夕改,直接导致美股先跳水后回温,纳斯达克指数甚至在短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也随之惊险起伏。

外界纷纷猜测,特朗普为啥会在13小时内两度“翻烧饼”?而中国方面则以“奉陪到底”的态度迅速推出84%的关税反制,坚决展现维护规则的决心。

这是一场关乎全球产业链走向、生死存亡的高烈度博弈,这场由“关税核弹”引爆的国际争端,又将为世界格局埋下怎样的伏笔?

一、从104%到145%的博弈逻辑

北京时间4月10日,美国突然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由原先的104%上调至125%,一时间引发全球震动。

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甚至在政策发布后立马召开记者会,解释称这是“谈判的杠杆”,而“极限施压”依然是特朗普团队一贯的套路。

就在各国还在紧张观望之时,4月10日凌晨,白宫再次抛出消息:对未采取报复行动的75个国家实施“关税暂缓”,并且承诺在90天内大幅降低“对等关税”至10%。

而现如今,特朗普又将对我国的关税上调至145%,不少网友直呼:“他疯了”。

如此明显的“针对”,让市场再度陷入十足的迷惑和焦虑。

这一切背后既包含特朗普国内政治考量,也暗含全球合纵连横的算盘。

美国股市在此前的暴跌中吃了一记闷亏,投资者信心严重动摇。

特朗普必须做出一些看似“柔性”的妥协,好让资本市场能够松口气。

但另一面他又无法在中美博弈上示弱,他需要维持强硬姿态,继续借“增税”来抑制中国关键产业的对美出口,企图在谈判桌上赢取更多让步。

事实上这一波操作也与过去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局部妥协”套路如出一辙。

2018年钢铝关税之战打响后,他也曾对欧盟和日韩弹出关税豁免橄榄枝,却不断在幕后策动更多贸易限制措施。

如今他利用“全世界为敌”的围堵架势,再度激发各国对全球产业链的担忧,以此驱使盟友站队。

只是这一次,中国的底气和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白宫表面上宣布“对75国全面豁免”,但保留了钢铁、汽车等核心领域的关税大棒,这些往往还事关欧洲、日本等传统盟友的根本利益。

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仍未改掉把全球贸易秩序当作“试验田”的任性手段。

曾有研究机构指出,特朗普为“减少逆差”而采取的此类猛药,最终并不一定能治本。

根据美国商会的相关报告,关税升级对美国农业、制造业和消费领域都造成了额外的成本冲击。

而面临2024年总统选举时言论的压力,特朗普需要展示出亮眼政绩,于是他在4月10日凌晨接连推出两套相互矛盾的措施,一方面对华关税加码到125%,一方面对其他国家延长90天的缓冲期,试图以此维护其选民基本盘。

二、如何精准打击美国软肋?

中方在接到美方对华关税从104%激增到125%的消息后并未慌张。

就在4月10日12时01分,中国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再加征84%关税,并且还启动了对美国企业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锁定大豆、液化天然气等美国对华高依赖度领域。

商务部更是表示,这是在维护中国正当权益,也表明在规则下“奉陪到底”的坚定态度。

中国的反制策略一向讲求“精准”,既要发挥足够的震慑力,也尽量避免对自身经济造成不可控的打击。

海关总署公布“在途货物”豁免细则,让已出发但尚未到港的货品能在限定时间内按照原税率执行。

这样既能减轻国内企业的冲击,又避免在国际舆论上被贴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标签。

美国农业对华出口体量庞大,在大豆等农产品方面对中国需求依赖度高,若无法及时找寻替代市场,美国农民的利益将遭受巨大冲击。

再看液化天然气,一旦中国转向俄罗斯、卡塔尔等其他供应方,美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势必缩水。

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多次引用国际机构测算数据,指出“美方关税实际由美国消费者承担93%”的成本。

这种信息的宣传,可以进一步分化美国商界和特朗普政府,从内部给美方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也展示了足够的底气。

A股市场在关税风波期间相对稳定,还有“内循环”相关宏观政策背书,让中国在应对国际贸易压力时不至于“自伤筋骨”。

此外不少观察人士注意到,欧盟先前也对美方汽车征收25%惩罚性关税,日韩和一些其他传统伙伴国也在观望,说明美国的“统一阵线”并不牢固。

现如今我国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2日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三、八年关税战的“镜像轮回”

要看清本轮关税升级背后的来龙去脉,就不能忽略中美之间已经持续了八年的关税战历史脉络。

最初的导火索出现在2018年,美国以《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为名,在钢铝领域对中国展开制裁。

2020年为了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双方短暂放缓,但随后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又再度掀起更猛烈的风潮。

2025年的这场“核弹级”升级,不过是美方“遏制中国产业升级”战略思想的再一次集中爆发。

从半导体到新能源,美国一系列的重拳都是冲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而来。

美国商会过去也做过调研报告,称美国如果在芯片和新能源方面被中国赶超,将会彻底失去世界产业链主导权,这显然是华盛顿方面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与之形成对比,中国的反制也更加系统化。

稀土管制、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新的牌正在陆续打出,目的不仅是自保,更是主动出击。

中美双方在贸易博弈中虽多次反复,但性质已经渐渐从单纯的进出口争端,延伸到科技、金融和规则制定的方方面面。

四、谁在承受关税战的真实代价?

贸易战无休无止,让各路产业链都承受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美国在高举关税大棒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本国就业和供应链被反噬的可能。

根据美国商会的统计,本轮关税升级可能直接威胁到260万个就业岗位。

尤其是半导体巨头如高通、英特尔等在中国市场的营收随之暴跌,他们在美国国内招工并不多,但一旦全球市场需求遇冷,就会波及整个生态链。

中国方面同样有需要警惕的地方,对美出口占中国整体出口的份额从19%下降到了12%,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家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冲击。

不过中国通过加强与东盟、中东等区域的合作,以及大力发展国内大循环,正在弥补对美出口的下滑。

随着RCEP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进出口规模也呈现稳健上升的趋势。

第三方国家也在这场关税战中寻找缝隙:例如越南、墨西哥看似享受着产业转移的短期红利,但又受制于产能不足、基建瓶颈等难题,迟迟无法承担大规模替代效应。

欧盟的处境则尴尬不已,一方面要在汽车领域对美国展开关税反制,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庞大的市场支撑。

各国都在走钢丝,一旦贸然选边站就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国际机构也对局势做出了警告,WTO预测,如果这种大范围的关税对抗持续下去,全球GDP或将遭遇0.8%的损失。

IMF也进一步指出,如果2025年双边关税继续呈现升级态势,全球可能面临二次衰退的风险。

这些数据并不是“唱衰全球”,而是提醒各方:只要关税火药桶还在燃烧,贸易和投资的信心就难以回准。

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而言,一场大的关税战就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美国此刻大肆豁免75个国家的关税,是否会在短期内缓解一些国家对美的排斥,目前还难以下结论。

毕竟在实际操作层面,“豁免名单”和“核心领域关税”都依然握在白宫之手,其他国家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都可能被特朗普重新列入征税对象。

特朗普打的一手“谈判—施压—豁免—再施压”的组合拳,恐怕还是想让全球贸易围着美国的规则转。

另一方面,中国的此次措施里也释放了信号:包括技术管控在内的“升级版反制”正逐步显现。

随着中美两国在关键工业门类上对彼此的耐受度越来越低,全球供应链的撕裂风险也在快速积累,这将是未来几年里最难以回避的现实。

接下来,包括人工智能、5G、数字贸易和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都可能成为新一轮博弈的“风暴之眼”。

美国可能会强化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芯片断供,中国也会继续推动自主可控的科技生态。

双方的冲突一旦在更多高端领域蔓延,任何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也可能迫使各国必须在关键技术上做出艰难选择。

可见关税战早已不是单纯的税率之争,而是涉及经济、政治和规则体系的全方位博弈。

在这场巨大漩涡中,每一个国家、每一家企业、每一位消费者,都难免会被波及。

有人盲目乐观,也有人过度悲观,但无论哪种心态,都很难逃脱这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结语

翻看近几年的报道,不论是人民日报的评论,还是央视的呼吁,都在不断强化一个结论:关税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多边主义才是未来的底色。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交锋中,中国的从容应对与稳健的反制措施,已逐渐展现出内在韧性与不败之势。

正如中国商务部多次声明的那样:“同等反制、同等力度”,不意味着以怨报怨,而是对单边主义的一种必要回击。

如今特朗普抛出的“90天推迟关税”很可能只是奋力抢夺政治资本的一颗临时“烟幕弹”。

至于他究竟是缓兵之计,还是承认现实有所退让?不妨留待时间来揭晓。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