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研出佳径 创启新程——大学生数字化婚恋创新实践纪实

在数字化浪潮重塑婚恋生态的背景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8名本科生组建“数字恋研所”实践队,聚焦数字化婚恋领域的现实问题,开展为期9个月的深度调研与创新实践。团队由王蕴勃担任队长,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支持下,走访全国多地的社区、婚恋机构及线上平台,访谈单身群体、行业专家及平台运营者逾千人,为探索健康婚恋新生态积累扎实数据。

多维调研:从线下场景到算法逻辑

(图1:团队成员线下走访公园相亲角合影)

团队通过线下走访与线上问卷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2023年7月起,成员深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婚恋机构,实地考察数字化服务的运营模式。在某知名婚恋平台线下门店,团队与负责人探讨算法推荐的实效与局限,记录用户使用中的痛点;针对线上平台,团队分析近5000份问卷数据,系统梳理算法信任度、择偶行为变迁等核心问题。此外,团队成员走进社区举办座谈会,倾听不同年龄段群体对数字化婚恋的见解,记录传统婚恋观念与新兴模式的碰撞。

(图2:公园相亲角)

破解难题: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突破

调研发现,当前数字化婚恋存在三大瓶颈:算法透明度不足导致信任缺失、工具化倾向削弱情感深度、线上线下社交场景衔接不畅。针对这些问题,团队联合高校专家开发“数字婚恋优化”平台,设置三大功能模块。算法解析:通过可视化界面解读匹配逻辑,提升用户信任;情感培育:提供婚恋观课程与咨询服务,强化情感经营能力;线下社交:策划主题交友活动,促进线上用户线下深度互动。

(图3:团队成员线下调研图片)

(图4:团队成员线下调研照片)

目前,团队提出的算法优化方案已被百合网、珍爱网等平台部分采纳,研发的“情感成长规划系统”服务用户超2万人次,相关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行业规范提供数据支撑。

未来展望:持续深耕婚恋生态

团队负责人王蕴勃表示:“数字化婚恋需要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结合。”未来,团队计划拓展跨学科合作,开发AI情感识别工具,同时联合公益组织开展婚恋教育进社区活动,推动行业向更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供稿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邹馨冉 王蕴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