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今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在上海举行,月球样品亮相科普展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4月17日,2025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现场宣布今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将于4月24日在上海举行,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嫦娥”采集月球样品将亮相科普展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刘云峰介绍,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主场活动主要包括启动仪式、航天科普系列展览、航天文化艺术论坛等。

4月24日上午,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将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现场将颁发2024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创新团队奖等奖项;发布航天领域重大信息等。

航天科普展将于4月24日至5月5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通过模型、实物等展示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商业航天以及上海航天产业成就,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月球背面样品也将同框展出。

中国航天大会将于4月23日至25日举办,分为主论坛及二十余场学术论坛、会议。航天日期间还将举办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发者会议等多场技术交流活动。

刘云峰透露,今年中国航天日将发布中法联合研制的中法天文星(SVOM)首批科学成果,为全球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极端现象提供关键数据。嫦娥八号任务也将公布国际载荷合作清单,来自欧空局、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5个项目入选,涵盖月面机器人、月球车等前沿领域。同时,本次活动还将发布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国际借用遴选结果,进一步促进全球月球科学研究。

未来,中国航天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及欧洲伙伴的合作。聚焦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在金砖国家框架下,继续推动“金砖遥感卫星星座”建设,促进灾害应急数据共享。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卫星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国家航天能力建设,推动农业、防灾、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使航天技术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中国航天要办这些大事

刘云峰介绍,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在浩瀚宇宙中的探索征程稳步推进。

2024年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载人航天任务刷新纪录,天舟七号、八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投入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着力推动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数据面向全球公布,为国际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地球物理空间数据资源;中法天文卫星成功捕捉到多个伽马射线暴,将在空间天文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刘云峰还透露,2025年,中国航天任务更为繁重,航天工程任务密集实施,天问二号将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中国与欧洲合作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将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变化规律;中意电磁监测卫星02星将择机发射,服务地震预测研究。

天问二号要奔赴小行星“挖土”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探测器已于今年2月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实施发射。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双天体探测,利用引力弹弓效应调整轨道,技术复杂度达国际领先水平。

天问二号的核心任务是探测并采样近地小行星2016HO3。它被称为“地球准卫星”,稳定运行于地球轨道附近,其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接近。由于它可能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信息,对人类了解太阳系早期的物质组成、演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太阳系“活化石”。

同时,天问二号还将揭开主带彗星311P的神秘面纱。这颗彗星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兼具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

近期,神舟二十号任务同样值得期待。根据最新消息,神舟二十号船箭组合体已于4月16日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根据任务安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于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李鸣 是钟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