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家研究机构主流媒体对美国加征中国245%关税政策评论要览
国际专家研究机构主流媒体对美国加征中国245%关税政策评论要览
觉岁拾零
国际专家、研究机构及主流媒体对美国加征中国245%关税政策的评论要览
作者:赵润会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美国全面对等关税政策的蛛丝马迹和风吹草动。
很多的专家都对此,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说三道四,做着各种各样的评估和预测。
全球著名的专业机构,也忙得不亦乐乎。加紧人手,充分关注,全局研究,做出他们的系统性评估。
各国的政要也在不同的时机,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和自己的立场上大放厥词,煽风点火,火中取栗,企图搅浑水摸鱼。
而有的国家瞻前过后,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上下其手,伺机而动。
由于国际风云变幻,信息变化太快。信息量太大,各种信息都有,在这种巨大变化之中,人们很难得到确切或者有效或者是有参考价值的一些信息。很难切中这个时代的脉搏。
所以下面我根据大数据的一些分析和调用。提供更多的视野和资讯。来帮助大家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有很多不确定性的这个时代,给大家提供讨论和研究的资讯和综述。
2025年,美国政府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达245%的关税,这一政策被视为中美贸易战第二阶段的巅峰,标志着全球贸易规则和经济格局的重大转折点。本文综合国际著名专家、专门研究机构及主流媒体的评论,分析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动机、目的,以及其对中美两国及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本文也试图为决策者提供战略性、指导性的评估。
一、美国加征245%关税的政策背景
根据白宫及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自2025年2月起逐步加征对华关税,从最初的10%(以芬太尼问题为由)逐步攀升至145%(4月10日),并在后续政策中进一步推高至245%。这一政策叠加了此前实施的301条款关税(25%)、201条款关税以及所谓“对等关税”(34%)等,形成对华商品的超高关税壁垒。
1.政策时间线
2025年2月1日:特朗普以《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为依据,以“解决合成阿片类药物供应链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
2025年3月3日:关税税率从10%上调至20%。
2025年4月2日:实施“对等关税”,对中国加征34%关税,叠加此前关税,部分商品税率高达79%。
2025年4月8日:美方宣布对中国商品再加征50%,税率升至84%。
2025年4月9日:关税进一步升至125%,并于次日澄清实际税率为145%(包含20%芬太尼相关关税)。
2025年4月12日及之后:关税继续攀升至245%,具体实施细节未完全披露,但被视为“事实上的贸易禁令”。
2.政策特点
全面性:关税覆盖所有中国输美商品,无豁免范围(除部分特定产品如药品、半导体等)。
单边主义: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绕过国会立法,直接通过行政令实施。
报复性:针对中国及其他贸易逆差国家的“对等关税”旨在“以牙还牙”,但实际税率远超对等水平。
二、国际专家、研究机构及媒体的评价
1. 国际专家的观点
(1)经济学家:关税是“自我毁灭”的保护主义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245%的关税是对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致命打击”,将导致美国消费者价格暴涨,通胀加剧,同时削弱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他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基于“零和博弈”思维,忽视了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强调关税将拖累中国出口,导致企业利润、就业和税收下滑,同时加速供应链向东南亚等地区的转移。但他也指出,中国的贸易结构已多元化,长期冲击可能被非西方市场吸收。
珍妮弗·米勒(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批评特朗普将关税作为“政治工具”而非经济政策,245%的税率本质上是“敲诈勒索”,意在迫使中国在非贸易问题上让步,但这种策略可能适得其反。
(2)地缘政治学者:关税是“新帝国主义”的体现
大卫·罗特科普夫(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师):认为245%关税已超越经济范畴,变成“美国对全世界的威胁”,旨在通过经济胁迫维护美国霸权。他警告,这种政策可能加速美元霸权和美国软实力的衰落。
英国《卫报》引述学者:特朗普试图用关税“重塑美国帝国主义”,迫使中国及其他国家接受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但这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碎片化,削弱美国自身地位。
2. 研究机构的分析
(1)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
预测:245%关税将使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上涨2.1%,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损失1300美元、2100美元和5400美元。消费者将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服装和汽车等依赖中国进口的行业。
影响:关税将加剧美国经济滞胀风险,推高通胀预期,削弱消费者信心。
(2)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微观层面:关税将导致中国输美商品价格飙升,出口额大幅下降,影响电子产品、玩具和电池等行业。
宏观层面:对中国GDP、出口贸易和总体福利水平产生负面冲击,但由于中国对非西方市场的出口占比提升(2024年达62%),长期影响可部分缓解。
(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结论:245%关税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第二阶段”,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将超过2018-2020年第一阶段(当时税率约20%)。但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和区域自贸协定(如RCEP)已增强韧性。
(4)UPS供应链解决方案
供应链重构:245%关税将迫使企业加速“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国将成为替代供应链节点。但短期内,替代来源难以完全取代中国,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剧。
3. 主流媒体的评论
(1)美国媒体
彭博社:称245%关税是“中美贸易战再升级”的标志,反映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对华政策。但其澄清145%(后增至245%)的混乱过程暴露了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剧烈震荡。
《纽约时报》:指出关税成本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短期内将推高生活成本,长期可能导致供应链回流美国,但前提是美国具备足够的生产能力,而这在短期内不现实。
CNBC:援引分析师警告,245%关税形同“贸易禁令”,将切断中美大部分贸易,但美国无法快速找到替代供应商,最终受害的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2)英国媒体
BBC:认为245%关税将引发“全面性中美贸易战”,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美中贸易逆差(2024年2950亿美元)将因关税急剧缩小,但全球供应链将陷入混乱,推高全球商品价格。
《卫报》: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非理性的黑手党式行为”,试图通过经济胁迫重塑全球贸易秩序,但可能加速美国霸权的衰落。
(3)中国媒体
新华社:称245%关税是“关税讹诈”,无法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反而会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损害全球产业链稳定。
《观察者网》:援引分析人士指出,245%关税旨在“重塑全球公平贸易秩序”,但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的极限施压,短期内中美双方均受损,长期看中国因体制僵化和产业外移压力更大。
(4)其他国际媒体
法国《世界报》:将245%关税置于美国保护主义历史脉络中,认为其反映了美国对经济霸权衰落的焦虑,但历史证明高关税往往适得其反。
《南华早报》:报道中国通过“周边命运共同体”构想联合越南、柬埔寨等国应对关税,显示中国在贸易战中的战略调整。
三、美国加征245%关税的目的
1. 经济动机
减少贸易逆差:特朗普认为245%关税可大幅削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2024年2950亿美元),通过提高中国商品价格降低进口需求。
保护国内产业:高关税旨在为美国制造业(如钢铁、汽车)提供喘息空间,促进供应链回流,重振“锈带”地区经济。
增加财政收入:特朗普宣称关税可为政府带来巨额收入,支持减税等国内政策,但研究表明进口量下降将抵消收入增长。
2. 地缘政治动机
遏制中国崛起:245%关税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延伸,旨在通过经济压力减缓中国在高端制造(如半导体、电动车)领域的赶超。
迫使谈判让步:特朗普将关税视为“谈判筹码”,试图迫使中国在贸易、非贸易(如地缘政治、知识产权)问题上妥协。
重塑全球贸易规则:通过“对等关税”打破WTO多边框架,推行美国主导的单边贸易体系,强化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控制力。
3. 国内政治考量
兑现竞选承诺: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中承诺对华加征60%以上关税,245%关税迎合了其支持者的“美国优先”情绪。
转移国内矛盾:面对通胀、移民等国内问题,关税政策被用作转移焦点的工具,强化其“强硬领袖”形象。
四、245%关税的影响
1. 对美国的影响
(1)经济层面:
通胀加剧: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245%关税将推高PCE价格2.1%,家庭平均损失1300-5400美元。电子产品、服装、汽车等价格将飙升。
企业困境: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如苹果)面临成本剧增,股价下跌(如苹果市值一个月跌20%)。小企业因成本压力可能裁员或倒闭。
市场动荡: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美股剧烈波动,纳斯达克指数在4月9日涨12%后次日跌4.3%。
经济衰退风险:摩根大通CEO戴蒙警告,关税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美元走弱和债券收益率上升显示投资者信心流失。
(2)社会层面:
民怨沸腾:美国民众因物价上涨抗议,数百万人走上街头,喊出“不要插手关税”口号。
政治分裂:共和党内部对关税政策分歧加剧,部分议员担忧中期选举(2026年)选情。
2. 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层面:
出口受挫:中国对美出口(2024年4389亿美元)将大幅萎缩,电子产品、电池等行业受冲击最大。
供应链转移: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加速向东南亚布局,但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对美出口损失。
内需压力:出口走弱可能拖累就业和企业利润,国内“内卷”加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韧性增强:中国对非西方市场出口占比从2017年的46%升至2024年的62%,RCEP等区域自贸协定为缓冲提供了空间。
(2)地缘政治层面:
区域联合:中国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联合越南、柬埔寨等国对抗关税压力,增强地缘影响力。
反制措施:中国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限制稀土出口,将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显示强硬姿态。
3. 对全球经济和格局的影响
供应链重构:245%关税加速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墨西哥、越南、印度成为替代节点,但全球生产效率下降。
贸易碎片化:WTO多边框架进一步边缘化,区域自贸协定(如CPTPP、RCEP)成为主流,全球贸易规则进入“有限全球化”阶段。
经济衰退风险:全球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扩散,发展中国家因供应链断裂和融资成本上升受冲击最大。
地缘政治分裂:中美对抗加剧,全球分裂为“西方”与“全球南方”两大阵营,地缘冲突风险上升。
五、战略评估与建议
1. 战略评估
美国视角:245%关税短期内可削减贸易逆差、迎合国内选民,但长期将导致通胀失控、企业竞争力下降和盟友疏远,加速美国经济和霸权衰落。
中国视角:中国面临出口和就业压力,但多元化市场、区域合作和内需潜力为其提供了缓冲空间。强硬反制和地缘联合将增强其全球影响力。
全球视角:245%关税标志着全球化进入“裂变”阶段,区域化、保护主义和地缘对抗将成为新常态,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和碎片化风险。
2. 应对建议
(1)中国企业
多元化市场:加速开拓欧盟、东盟、非洲等市场,降低对美依赖。
供应链调整:投资东南亚、墨西哥等“近岸”地区,规避关税壁垒。
技术自立:加大对半导体、AI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摆脱技术封锁。
(2)中国政府
强化区域合作:推动RCEP、CPTPP等自贸协定,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网络。
精准反制:继续实施稀土出口限制、扩大“不可靠实体清单”,对美形成不对称威慑。
稳定内需:通过财政刺激和消费补贴缓解出口下滑的冲击。
(3)国际社会
维护多边体系:加强WTO改革,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公平性。
区域协调:欧盟、东盟等应协调立场,避免被美“分而治之”。
风险预警:各国应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机制,应对关税战引发的连锁反应。
总体而言,美国对中国加征245%关税的政策被国际专家、研究机构及主流媒体普遍视为“自我毁灭”的保护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体现。其目的是通过经济胁迫削减贸易逆差、遏制中国崛起并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但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短期内,中美双方均将面临经济冲击,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尤甚;长期看,全球供应链重构、地缘分裂和经济碎片化将成为新常态。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和区域合作展现韧性,而美国可能因内外部矛盾加剧加速霸权衰落。面对这一历史性转折,各方需审慎应对,以战略眼光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2025年4月17日17:33。
参考文献
金杜律师事务所:《美国对华一系列关税新政影响及应对初探》,2025年4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美关税讹诈不得人心 中方坚定捍卫自身权益》,2025年4月13日。
BBC News 中文:《特朗普关税:中美贸易战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什么影响?》,2025年4月8日。
观察者网:《分析人士:特朗普对华关税实际上是贸易禁令》,2025年4月10日。
新华网:《国际观察丨关税讹诈无法“让美国再次伟大”》,2025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