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原创 美乌突然同意签字,俄罗斯态度明确,签不签仗都要接着打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7日,乌克兰与美国签署的《关于矿产协议的意向备忘录》,标志着这场历时数月的谈判迈出关键一步。这份协议牵动着俄乌冲突的走向。从基辅到华盛顿,从巴黎到莫斯科,围绕矿产资源和战后秩序的多重利益交织,正在重塑全球战略格局。

尽管备忘录的签署被特朗普称为"重要开端",但协议文本仍存在显著分歧。根据谈判草案,双方将成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但该基金由美方主导的国际开发金融公司管理,董事会5席中美国占3席。更引发争议的是,基金收益需优先偿还美国2022年以来的军事援助本息,约1000亿美元,年息4%,待全部清偿后剩余资金方可用于乌克兰重建。这种"先偿债后重建"的机制,被乌方官员私下批评为"战败条约"。

在核心争议上,美方坚持将军事援助定性为需偿还的债务,而泽连斯基政府始终强调"援助不是贷款"。此外,美国要求对乌克兰自然资源开采权享有优先购买权,这触及国家主权敏感神经。虽然乌克兰代表团通过谈判争取到部分条款修订,但主权让渡与利益平衡的难题仍未完全破解。正如乌方所言,最终协议仍需"确保符合乌克兰战略利益"。

特朗普将矿产协议包装为"结束俄乌冲突的努力",但现实远比口号复杂。在备忘录签署当天,美俄外长通话释放矛盾信号:拉夫罗夫强调需"消除危机根本原因",而美国务院则宣称提出"持久和平框架"。这种表述差异揭示双方战略目标错位——俄罗斯坚持北约东扩等结构性矛盾,美国则试图通过经济协议重塑地区秩序。

军事层面的对抗仍在加剧。协议签署前24小时,俄乌双方互相指控对方发动无人机袭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能源设施损毁。这种"边谈边打"的状态表明,矿产协议难以单独撬动停火进程。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伊万诺夫指出:"矿产协议本质是美乌利益交换,俄罗斯更关注安全保障和地缘政治格局,二者并不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