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成立五大临床诊疗中心 涵盖体重管理、认知诊疗等
4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正式组建“胎儿医学中心”“医学体重管理中心”“变态反应中心”“睡眠医学中心”“认知诊疗中心”五大临床诊疗中心,将进一步拓宽专科发展边界,打造并推广疾病诊疗标杆,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为儿童健康事业注入全新活力。
据首都儿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孟黎辉介绍,本次成立的五大临床诊疗中心采用“1 1 N”架构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首席专家,均由该领域的医学领军人物担任。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确保中心的专业权威性,为临床诊疗和科研攻关指引方向。第二个“1”指中心负责人,由核心科室主任或资深专家出任,负责制定中心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协调各方资源,保障中心高效运转。“N”则涵盖相关科室,各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携手合作,保障中心工作协同推进。这些临床诊疗中心将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石,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具体来说,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胎儿医学中心整合了新生儿外科、神经外科、超声影像科、遗传医学、新生儿内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专业。中心将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雄厚临床基础研究平台,与北京协和医院、北医三院、北大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北京市及全国各产前诊断中心/产科密切合作,构建胎儿医学多中心合作网络,提供精准高效的胎儿咨询、诊断评估、微创干预治疗等产前产时产后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在原有变态反应科的基础上,此次新成立的变态反应中心联合耳鼻喉头颈外科、皮肤科、消化内科、眼科、临床营养科、生化免疫室、大数据中心等多科室力量,建立了每周定期临床和科研的沟通机制,制定共同的科研规划和随访队列研究,同时将组建多学科协同门诊(MDT)模式,为同一患儿多系统共病问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心还将积极开展过敏性疾病队列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实现过敏性疾病全疾病周期的有效管理。同时,深入探索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全力攻克儿童变态反应领域的疑难热点问题。
新成立的医学体重管理中心聚焦“多学科评估 精准的干预治疗 智能健康管理”模式,为各年龄段体重异常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超重、肥胖儿童提供全方位服务。该中心设置了内分泌代谢、营养及运动三个门诊,通过多维度诊疗,为孩子提供个性化评估。中心还建立了完善的跟踪机制,定期跟踪孩子们体重管理进展,并根据实际效果灵活调整计划,确保体重管理目标顺利达成。对于患有肥胖合并症,如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脂肪肝、肝功能损害等需要转诊的儿童,中心开辟了绿色转诊通道,必要时申请多中心合作(MDT)门诊,全力保障孩子的健康权益。
认知诊疗中心专注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及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诊治,整合心理、物理、药物以及数字疗法等手段,联合家庭、学校、社区及基层医疗机构,推进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探索临床医学与前沿学科交叉创新模式。中心借助保健科深厚底蕴,完善专科建设,设有儿童心理卫生、多动症、“学习困难”、言语语言等门诊。
儿童睡眠医学中心同样颇具特色,硬件设施方面,2024年完成升级改造的睡眠监测中心位于儿保楼7层,配备8床位多导睡眠监测,年均服务量突破3000人次。中心构建了全维度的儿童睡眠健康检查体系,涵盖睡眠呼吸监测、睡眠节律监测、睡眠压力滴定、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等20余个项目,还包括创新开展的24小时咽部pH值监测等特色项目。在学科建设上,临床诊疗领域,中心已建成包括儿童睡眠障碍MDT门诊、腺样体面容MDT门诊等在内的多学科门诊,覆盖呼吸、耳鼻喉、心理、神经等多个专业,外地患儿占比超过50%,形成了强大的区域辐射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