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企业的根基不在管理,在分工与组织(推荐)

以下文章来源于包子堂本质私塾 ,作者包子堂

作者  | 包政,包子堂创始人,人民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 EMBA 营销讲席教授,《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销和社区商务理论的开创者,中国德鲁克思想研究的权威。

来源  | 包子堂本质私塾 管理智慧 AI+

咨询合作  | 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当今企业界,人人谈管理,个个学领导。从 OKR 到阿米巴,从战略地图到激励机制,一轮又一轮的管理热潮此起彼伏。可热闹的背后,企业的真实处境却是:组织效率低下、人才流动频繁、机制无法落地、文化空转失灵。

这是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企业,都错把 " 管理 " 当成企业的本质,却忽略了它只是手段,而非根本。真正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从来不是 " 管 " 得多细,而是 " 织 " 得多深——能否构建一个清晰、稳定且可持续的分工与组织体系。

01  

企业是协同系统,不是管控系统

在工业社会诞生之前,个体经济是主流,合作关系简单,组织的必要性不强。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技术复杂化、知识密集度提升,协同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存基础。

协同,从哪里来?来自分工。

分工提升效率,是亚当 · 斯密早在 200 多年前就讲明白的道理。然而,分工只是 " 切面 ",真正让分工变成合力的,是组织。没有组织,分工只是碎片;没有协同,企业只是人堆。

因此,企业真正的 " 底层操作系统 " 不是管理,而是分工与组织的一体化设计——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协同。

这个系统,不会自然形成,它必须被有意识地设计、被结构性地编排。企业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在特定目标下组织起一群彼此分工的人,共同构建产出体系,进而形成价值网络。

换句话说,企业的本质不是 " 管理行为 ",而是 " 组织行为 "。而组织行为的出发点,是分工的清晰,落脚点,是协同的高效。

组织设计的第一原则:激活,而非控制

今天很多企业一提组织,就开始谈 " 流程优化 "" 职责边界 "" 汇报关系 ",这些固然重要,但若忽视了一个核心前提:组织设计的第一要务,是激活人,而不是限制人。

真正好的组织,是让人愿意承担责任、敢于表达观点、能够发挥天赋,而不是让人 " 听话照做 "" 层层汇报 "。

组织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 不能削弱一线团队的职能与责任感。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各业务单元具备解决问题的授权、资源与决策空间;

2. 总部的任务是通过机制设计来确保全局协同,而非下命令或统一口径。

这两条原则表面看似矛盾:一方面强调 " 放权 ",另一方面又强调 " 集中 "。但它们恰恰体现了现代组织最深的张力所在——既要分布式的自主性,又要系统性的协同性。

很多组织陷入 " 失灵 " 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不努力,而是结构不合理。该管的不管,不该插手的频繁干预;前线一线叫苦连天,总部又满口口号,最终失去了整体战斗力。

现代企业组织不是塔楼式的 " 权力垂直 ",而是网状化的 " 能力网络 "。组织的价值,不在于建立命令链,而在于构建协同场。

企业到底是谁的

一个经常被回避的问题是:企业到底是谁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决定一家企业的本质形态、战略方向与激励逻辑。若模糊不清,则制度摇摆、文化虚伪、组织失重,员工只是被 " 用 " 的人,而非 " 干 " 的主人。

在过往的管理实践中,关于企业的归属问题有几种典型回答:是老板的;是投资人的;是客户的;是股东的。但若从现代组织的持续性角度来看,一个更具穿越周期可能性的答案是:企业属于全体员工,尤其是与企业长期绑定、持续创造价值的人群。

这不是一句情怀话,而是战略选择。只有当员工感知到 " 我是这个组织的一部分,我的未来与组织息息相关 ",他们才会真正投入,不再只是 " 领工资 " 的心态,而是 " 做主人 " 的心态。

构建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 " 股份平均主义 ",而是要有结构性的制度安排,让真正贡献者分享企业成长红利。无论是股权激励、长期奖金计划,还是职务晋升与自主空间,都必须清晰、透明、成体系。

一个企业不能长久,是因为它 " 用人 " 很积极," 信人 " 很谨慎," 养人 " 很敷衍," 激人 " 很模糊。真正的好组织,员工不是被 " 安排 ",而是被 " 点燃 "。

文化不是标语,是制度的自然沉淀

如今每家企业都说自己有 " 价值观 ",墙上挂着 " 客户第一 "" 艰苦奋斗 "" 开放协同 " 等一连串金句。但真到了关键时刻,是这些价值观在起作用,还是 " 谁权大谁说了算 "?

企业文化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不是印在手册上的,而是嵌在制度里的;不是一时的宣誓,而是长时间的行为反射。

如果制度是以 " 控制 " 为核心,文化便是 " 惧怕表达、避责躺平 ";如果制度是以 " 分权协同 " 为设计,文化便是 " 自我驱动、主动协作 "。

文化不是虚的,它是所有制度长期作用下的一种氛围。当奖惩机制长期失真、权责关系长期失衡、激励逻辑长期模糊," 价值观 " 再响亮也是空谈。

所以,真正的文化落地,不在于 " 统一思想 ",而在于 " 统一行为逻辑 "。不在于 " 思想教育 ",而在于 " 机制真实 "。

利益机制要从一开始就设计好

许多管理者误以为:" 我们先干,年底再分钱。" 但现实往往是:没有确定的利益机制,就没有可持续的奋斗动力。

现代企业经营越来越复杂、周期越来越短、员工选择越来越多,一个没有 " 清晰分账 " 的组织,很难维持团队长期的协同。

利益机制的设计,不是结算问题,而是战略问题。

这不是说企业要 " 慷慨 ",而是要 " 科学 " ——你得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可测算的、可验证的价值分配模型,告诉团队:

- 做到什么程度,拿到什么回报;

-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的关系是什么;

- 风险与收益是如何对称的。

这套机制必须早早设计、公开透明、制度化运行。它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企业边界管理、战略执行、组织动员的底层逻辑。

没有利益设计的激励,最终会沦为情感绑架;没有分账公式的奋斗,最终会流向 " 干多干少一个样 "。

经理人的价值,不在管理事务,而在成就系统

在企业里,很多人一旦当了 " 经理 ",就变成了 " 分任务 "" 管进度 "" 写报告 " 的人。但一个真正的经理人,不是事务管理者,而是系统建设者。

经理人不只是 " 管人 ",而是 " 建系统、促协同、成就组织 " 的核心节点。

衡量一个经理人是否称职,关键看三件事:

1. 他有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责任机制,厘清岗位职责与协同边界;

2. 他是否能解决 " 人与事 "" 人和人 "" 人和系统 " 之间的效率问题;

3. 他是否能带出一支有使命感、能打硬仗、持续迭代的团队。

今天的企业,不缺 " 勤奋 " 的员工,不缺 " 拼命 " 的老板,缺的是能站在组织层面构建协同系统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不是救火队长,而是系统设计师;不是执行者,而是结构优化师。

很多企业苦于 " 中层断档 ",根源不在 " 没培训 ",而在 " 没定位 ":把经理人当上传下达的中转站,而非组织结构的关键齿轮。

未来的组织,拼的不是头部光环,而是中层质量;不是战略高度,而是结构深度。

结语:从 " 管人 " 到 " 织组织 ",重塑企业根基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组织能力的竞争。

而组织能力的基础,不是多么灵活的管理技巧,也不是多么花哨的激励制度,而是是否建立起基于分工与协同的一体化结构系统,是否让每个人都知道 " 我在其中的角色、边界与成长路径 ",是否让每一个贡献者都能分享价值、实现成就。

当企业回归本源,不再执迷于 " 控制 " 的幻觉,而真正构建起 " 协同 " 的体系,那才是穿越周期的开始。

END

华夏基石 AI 战略领导力特训营 2025 年第五期热招中!

抓住数字智能时代的机遇,团报即可享受优惠!

机会难得,名额有限,别错过!

报名及咨询:富老师 13699120588

                                                        喜欢这篇文章

请为我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