鎴戜笌鍐滄潙澶т紬鎶� 聽 鍐滀笟鈥滄櫤鍥娾€濊�鎶モ€滃厖鐢碘€�
在曲阜市息陬镇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翟建强忙碌的身影。作为镇上的农技服务人员,只要农民来电求助,他就往地里跑,一个星期至少四五回。“上午一两趟,下午两三趟都很正常,反正没有定点的时候。”4月1日,记者见到翟建强时,他刚结束对北元疃村芹菜种植户的现场指导,裤脚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芹菜长得咋样啊?”“不孬!”这样的对话,是翟建强30年农技服务生涯的日常。1994年从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后,这位农家子弟便扎根息陬镇,用专业知识与赤子情怀浇灌着这片土地。
“刚毕业时,满肚子专业术语却讲不出老乡能明白的‘庄稼话’,急得我整宿睡不着。”翟建强回忆道。彼时农技站订阅的《农村大众》,给了他启示。报纸上的“嫁接技术三步走”“棚温调控顺口溜”,就像把大学教材翻译成了乡土课堂的教案。“简单明了,拿着这个给老百姓一说就明白!”
自那开始,每天晚饭后,倒一杯清茶,坐在书桌前,翻一翻《农村大众》成了翟建强的日常。一份份报纸承载着最新的农业资讯、种植技术和行业动态,对他而言,这些都是“知识宝库”。看到好的技术介绍,翟建强就剪下来,整理成册。“那时候只有报纸,我就做剪报,现在手机报和咱的客户端也很方便啊,我在地里掏出手机也能查查。”翟建强说。
这份创刊于1950年的报纸,不仅成为他专业成长的“第二课堂”,更在关键时刻破解难题。1996年冷家庄村种植的芸豆遭遇病虫害,传统防治方法效果不佳,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新型生物防治技术的报道。按照报纸上的方法尝试后,顺利解决了病虫害问题。
“您瞅这报纸上登的新品种,咱这儿的土壤能伺候不?”在翟建强的记忆里,类似的问题30年里从未间断。每当村民揣着《农村大众》来问询,他便启动一套严谨流程:先看属于哪个地区,然后联系当地专家和报社编辑咨询技术细节,再带着老乡进行小范围试验种植,如果作物适应再推广。
为了让更多村民受益,他还将从报纸上学到的知识整理成通俗易懂的资料,定期举办种植技术讲座。在田间地头,他结合实际案例,向村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解答各种问题。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种植户逐渐养成了关注农业信息的习惯,科学种植氛围日益浓厚。“翟老师讲技术就像唠家常,报纸上的案例配上地里的实操,想不明白都难!”西夏侯村的种植大户孔凡武感慨。
如今,息陬镇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畅销周边地区。翟建强凭借不断学习的精神,成为乡村农业发展的“智囊”。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在信息时代,农业报纸依然是农业从业者提升技能、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