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昊,差点又一部悬疑爆款
窄巷。
昏暗灯光。
小孩举着一条草鱼。
大喊 " 三胖子,出来收鱼了 "。

鱼被三胖子放在砧板上时。
他与小工看着被剖腹的鱼,愣在原地,半天才憋出一句话。
" 报案。"

此时,镜对准被翻出来的鱼内脏,一点点向前推进——
是两根青色的断指。

就说吧,钓鱼佬什么都可以钓上来。
你们要的大案,来了——
借命而生

爱奇艺,迷雾剧场继续。
主演秦昊、钟楚曦、韩庚,导演 …… 陆川。
口碑翻身之作?
老实说,Sir 看前两集还挺上头。
但往后的剧情走向,逐渐开始变迷。
如果说《借命而生》算半部好戏,那么它的优点和 bug 都在于——陆川的存在感太强。
电影感
一般我们怎么夸一部剧?
电影感。
对,《借命而生》开篇不着急叙事,而是将你扔进一个充满电影感的空间里。
水汽氤氲,深山老林,老式监狱。

弹幕都在夸,剧组真会找景。
从地名 " 巴南 ",环境特点,还有方言口音可以推断,这里是重庆某处山区。
环境氛围到位后。
剧情开锣了——
狱警杜湘东(秦昊 饰)值班这天,看守所里来了两个年轻的犯人。
弟弟姚斌彬(史彭元 饰)涉嫌盗窃,哥哥徐文国(韩庚 饰)涉嫌故意伤害。

被警察抓了之后,双双在看守所里等待判刑。
本来量刑不重,判个几年也就放出去了。
但,突然在收监的路程上,姚斌彬看着迎面走来的死刑犯,两腿一软,坐在了地上。
嘴里嗫嚅地说着:我不该在这儿。

不难猜到,他们身上背事儿了。
而且不是盗窃那么简单。
再往下看。
一般新人进牢房,第一场戏都是被给下马威,不是刷厕所,就是挨打,识相的就给狱霸进贡点东西。
出乎意料的是,徐文国一进来,狱霸就主动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给他。
难道徐文国在外头是大哥?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有人特地 " 关照 " 过了。


一日,他们二人帮忙修好了杜湘东的录音,听着磁带里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一片岁月静好。
一首歌还没接结束,刑警队的老同学跑来告诉他:" 把这两人盯紧了。"
为什么?
前段时间,霰弹枪杀人的命案,就是这两个人干的。
给他们定的罪,不再是 " 盗取、故意伤人 "。
而是杀人。
有证人看见说,一天雨夜,弟弟姚斌彬开枪打死了六机厂车间主任李超,哥哥徐文国成为帮凶。
杜湘东的直觉,开始闪动。
他的志向,是要当刑警,并不是困守在这个山区的监狱。
于是,他僭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亲自去案发的六机厂走访。
这场戏拍得也奇怪。
一个警察调查,却像做贼一样紧张——
保卫科科长特地有备而来 " 追捕 " 杜湘东,不仅请示了他的领导,还摸清了他来这里的目的。
六厂,有不能说的秘密。

嗯,照这个调门看。
《借命而生》前两集有了爆款的潜质。
半路断片
你能感觉到,导演卯足了劲与平铺直叙的电视剧拉开差距。
时刻想要展示自己的电影手法。
比如,狱霸戏耍地比划开枪。
镜头切换第一视角:
又比如,杜湘东和刘芬芳两人的慢镜头。
强烈的风格化和导演的存在感,确实给《借命而生》赋予了一定的格调。
也在《749》后为陆川挽了一把尊——虽然不懂科幻,但起码还是懂电影的。
但是。
对于悬疑剧来说,风格是故事的锦上添花。
《借命而生》在致力于留下作者签名的时候,却忘把故事的坑填补扎实。
破案全靠 " 天降神兵 ",让真凶口述犯罪过程,坦白从宽,直接对着观众交代罪行。
在结案时,最后又给你毫无逻辑的强翻转。
直接自毁武功,前面什么铺垫、细节,全部白搭。
为啥破案过程这么牵强?
如果,看过同名小说《借命而生》就知道,是没有这条凶案故事的。
而是在讲,困在这个时代里的人。
(以下内容涉及原著剧透,没看过的朋友注意绕行。)
小说里的徐、姚兄弟的定罪依据是—— " 受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 毒害,利用公家的器械和原料在外面干私活、赚外快。
此外,他们还偷了辆日本汽车的发动机。(小说里写到,他们拆汽车发动机也并非是要偷而是想研究)
当时这样的 " 投机倒把 " 行为,得重判:
" 起码十年往上,二十年也没准。十年或者二十年过后,俩人回来,谁还认识他们呢。"

而,这也引发了兄弟二人的越狱行为。
斌彬持械拒捕但还是被警察抓住,被判了死刑,徐文国一直在逃。

即是说。
这本质上不是一个大案特案。
而是一个特殊年代的 " 走火 "。
徐、姚二人,被时代宣判了命运。
杜湘东,看守所的管教,也囿于其中。
他困在了这个案子里,他知道,这个案子,徐姚二人很大程度上是被冤枉的,他花了 20 年,想找到徐文国。
在这 20 年间,他也失去了许多,更好的工作、爱人、孩子 ......

杜湘东也是名被困在时间里的人。
作为警队的优秀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在山里的看守所里,他就算是想调出去,当刑警,却还是被所长一拖再拖,三年又三年,青春也蹉跎在了这里。
在这个年纪的他,渴望出去。
他有着当下最时髦的墨镜、牛仔、录音机,以及与周围川西口音相比下的,标准漂亮的普通话。

在杜湘东出场时,镜头对准他在迷雾里骑着自行车,费劲地蹬上坡的样子。
也与他当下的命运契合。
越是努力往上走,但,越是离不开这死循环。
在《借命》里,有许多镜头或明或暗地 " 困 " 住了杜湘东。

比如,当他见到自己在警校的同期老同学押解犯人来到看守所时。
他从层层牢房里走出来。
一里一外,外面是他渴望的世界。
里面,是另一种 " 无期徒刑 "。
他只能耗尽自己的青春,去成为机械的管教。
工作,是他当下的 " 困局 "。

当他与同事七嘴八舌谈论着所长介绍的在肉联厂工作的对象,刘芬芬(钟楚曦 饰),他的头上悬着的镜子里,是一层层的栅栏。
感情,对他来说,是一种 " 困局 "。

在他成家之后,低廉的工资又成了他养家糊口的 " 困局 ",当他老婆劝他要不出来去私企干个保安。
杜湘东说,我现在起码还是为国家干活,你现在让我去给一资本家站岗。
听听这个用词:国家、资本家。
它轻易地就将这个时代人们的困局勾了出来——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下,人们站在为国还是为私的十字路口上,踌躇、游移着,是为钱还是为理想,是守秩序还是拼胆识。

在小说里有着这样的一句话:
在那个春天,人们都在渴望改变什么并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够改变什么,因而他们醉心于 " 改变 " 所衍生出来的概念、理想、梦幻 ……
他们想要实现的 " 改变 " 有大的也有小的,有公众的也有私人的,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但总而言之,都被赋予了一层浪漫的、具有审美意义的色彩。
为了那点儿虚幻的价值,他们往往能把现实种种弃之不顾,这在后来的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正是站在这一复杂的社会中,命运的困局与破局,人性的灰暗与明亮,都被包裹其中。
小说所想要表现的,是一段充满幻想的浪漫时代,也是慷慨激昂的,又战战兢兢的时代,是人人心里渐渐 " 痒 " 了起来,但,在不言而喻的集体骚动后破灭了 ......
如果将重点从凶杀案挪到对 " 困境 " 的描写下,必然会比当下这个虎头蛇尾的故事要精彩得多。
陆川的 " 困局 "
在去年的采访里他说,《借命而生》杀青后,他收到了导演承制费,盘算着自己的预算,发现与《749》完片预算持平了。
他觉得自己牛逼极了,走路都开始横着走了。
换句话说,《借命而生》是《749 局》的 " 曲线救国 "。
但两者的口碑,却正好倒挂。
不得不说,《749 局》也是陆川的困局。
拍《749 局》的几年里,陆川疯狂的四处 " 搞钱 ",拍广告、上综艺、拍剧集、拍纪录片,他应干尽干。
时至今日,《749》的失败,也许陆川也应该明白,对于这样所谓的 " 商业大片 ",他没有必要如此的死磕,感动了自己,感动了演员,却惹跑了观众。
陆川有着一种不切实际的热忱。
他追求殿堂上的,也轻视低微的。
他在接下《借命而生》这个项目时,他颇有自信地说:" 不就是写剧本这点事儿。"

但这部剧里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他自信的 " 那点事儿 " 上。
他也害怕别人说 " 丫有一电影肯定不会全力以赴 ",陆川在采访里也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说:我要用剧集养电影。

所以对于《借命而生》,他的目标是完成它,并在这个过程中秀出一点逼格。
至于讲故事这件 " 老实巴交 " 的事,他是没耐心雕琢的。
所以感觉陆川在《借命而生》中,展现出一种随时都要抽身而出的姿态。
以浓厚的电影感。
故意跳出常规的电视剧叙事。



而草率的故事收尾。
更像是对电视剧这份工在说:我,到点下班。
老子马上要去干电影了。

可问题是,无论商业还是作者,他都不够彻底。
既要涉足《九层妖塔》《749 局》这样的大制作,又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作者属性提到前面。
横向对比,作为同代的王小帅、张元、管虎、娄烨、贾樟柯都走上了自己的赛道,拍出了 " 自我表达 " 的电影时。
陆川还是囿于 " 商业大片 " 与 " 自我表达 " 里,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这,不就像是杜湘东——

《借命而生》的半部好戏。
好的,是陆川倾情为自己拍得那部分。
还差的,是给追悬疑的观众,一个完整的交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