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乡村与青年双向奔赴,“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收官

4月27日,第五届“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金山区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团日活动在金山区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青年学子、设计专家与金山各界青年代表共200余人齐聚一堂,共绘乡村振兴蓝图。这场盛会既是传承五四精神、激扬青春斗志的舞台,也是青年助力区域转型发展、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种一道“风景”:青年为乡村绘就斑斓画卷

“我为乡村种风景”大赛自创办以来,已覆盖沪苏浙皖120个乡村点位,吸引全国108家单位、近7000名青年设计师提交1600余幅作品。本届大赛聚焦金山区及长三角12个空间改造、8个物产类需求,共征集到来自41所高校及9家社会机构的近460套设计作品。本届大赛先后开展了现场踏勘、团队设计、专家评审、线下巡展等活动,通过两轮专家评审,共计100件参赛作品脱颖而出,入围优秀作品,23组团队进入总决赛路演。最终,华东师范大学《重峦——上海金山兴塔村民宿设计》、东华大学《瓜田历夏——内府农业西瓜园节点改造》获得乡村空间设计类一等奖;东华大学《白龙神画——白龙糕品牌门店系列VI设计》、上海杉达学院《“我为乡村种风景”农产品系列包装设计》获得本土物产类一等奖。

五年深耕,大赛影响力持续提升。作为唯一乡村设计类项目,“我为乡村种风景”大赛成功入围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发起的“上海设计100 ”,交出了一份满意的青春答卷。五年来,大赛不仅让青年将论文写在金山大地上,更让乡村成为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场“双向奔赴”中,风景在生长,未来在萌芽。

收五载硕果:设计落地激活乡村生命力

大赛始终以“成果转化”为核心,通过“地方点题 青年答题 村民阅卷”模式,推动设计从图纸走向田野。例如,枫泾镇下坊村借助大赛完成整体风貌改造,成功创建2021年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南陆村稻田景观小品落地后,助力该村跻身2024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物产类设计中,“叶聚兴”粽子、“八月香”稻米等产品通过包装升级,上市至今已分别取得30万元和300万元的销售额,成为金山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活动现场,一场圆桌访谈呈现了大赛5年来为乡村和青年带来的变化,教师代表、村民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深度参与“我为乡村种风景”的收获与感受。

村民代表盛春林是一名返乡创业的金山人,他依托大赛将老宅改造成“金山小院”,成为乐高乐园的文旅配套空间。“乡村不是时代的背影,而是通向未来的答案。我们种下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希望。”盛春林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上还发布了“金山乡村民宿导览图”。该导览图由东华大学的学生倾情设计,把金山非遗农民画和地域特征融入创意设计,梳理出全区服务于乐高乐园开园的星级民宿,既充实了大赛设计题库,又为即将迎来的金山文旅消费新“爆点”打造出“金名片”。

引一批人才:青年与乡村的双向赋能

活动现场,上海湾区“鑫引力”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发布,通过拓宽青年来金实习就业、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文旅研学等渠道吸引青年扎根乡村。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步揭牌设立“沪派江南”新元单元采风创作基地以及金山农民画院教学实践基地,推动青年参与村落风貌保护与非遗传承。

东华大学学生以金山农民画为灵感设计的甜瓜包装,成为青年与乡村文化共鸣的缩影。“最初以为金山只是‘后花园’,深入走访后才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厚度。”一名参赛学生表示,毕业后希望加入“新农人”队伍,用设计助力农业品牌升级。

据介绍,作为上海唯一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行政区,金山正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吸引青年人才。活动现场,“金禾”青年乡村设计人才联盟基地揭牌,并颁发了“青年乡村设计师证书”,让优秀乡村设计作品更具“含金量”。基地将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汇聚历届大赛获奖青年设计师的智力优势,为金山乡村振兴建设赋能,也为青年乡村设计人才搭建一个实践成长的平台。

《乡村与青年双向奔赴,“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收官》

栏目编辑:顾莹颖 图片来源:金山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