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银保渠道,扛起上市险企一季度保费增长大旗

"2025 年保险 " 开门红 " 不红了吗?" 有不少保险从业人员发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 " 金融监管总局 ")披露的行业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人身险行业保费规模仅达到与去年持平的水平。

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A 股上市险企披露一季度报数据显示,仅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新华保险 ")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中国太保 ")实现了新单保费的正增长。

除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外,上述情况也与保险行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有关,因此,部分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增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渠道成了拉动一季度上市险企人身险保费增长的力量。

银保渠道放光彩

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保险行业共实现人身险保费 1.79 万亿元,同比增长 0.24%;其中寿险保费为 1.38 万亿元,同比微降 0.99%,健康险保费 3782 亿元,同比增长 4.80%。

相比于行业整体的缓慢增长,受益于较大规模的续期推动,几家头部上市险企的保费增速更为乐观。

新华保险是上市险企中增速较快的一家。2025 年一季度,新华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 732.18 亿元,同比增长 28.00%;长期险首年保费为 272.36 亿元,同比增长 149.60%,其中长期险首年趸交保费收入为 77.65 亿元,同比增长 298.40%。一季报指出,首年期缴保费的增长也带动了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的增长,报告期内,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67.90%。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中国人寿 ")在 2025 年一季度也面临着新单保费的下滑。2025 年一季度,中国人寿实现总保费 3544.09 亿元,同比增长 5.00%,其中续期保费为 2469.75 亿元,同比增长 9.70%;新单保费为 1074.34 亿元,同比下降 4.50%,其中短期险保费为 414.94 亿元,同比增长 19.2%。

一季报显示,中国太保人身险板块(下称 " 太保寿险 ")一季度实现规模保费 1184.22 亿元,同比增长 11.80%;新业务价值达 57.78 亿元,同比增长 11.30%,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 39.00%;实现保险服务收入 209.80 亿元,同比增长 0.60%。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中国人保 ")也在一季报中披露了人保寿险的保费增长情况。报告期内,人保寿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 530.14 亿元,同比下滑 2.80%;长险首年保费达 212.06 亿元,同比下降 12.70%;期交续期保费达 306.11 亿元,同比增长 4.90%。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中国平安 ")则未在季报中披露保费数据。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 128.91 亿元,同比增长 34.90%,新业务价值率达成 32.00%,同比增长 10.40 个百分点,但是用来计算新业务价值的首年保费为 455.89 亿元,同比下降 19.50%。

新业务价值是指过去一年售出的人寿保险新业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其结果与公司整体业务增长、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管理能力等因素相关。

在中国平安披露一季报后,多位券商分析师在研报中表示,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的增长超过预期,并给出买入评级。

新业务价值和保费的增长动力来自哪里?在不少保险代理人感慨 " 行情差 " 时,基于 " 报行合一 " 政策中回暖的银保渠道成为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上涨的动力。

2025 年一季度,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1.50%,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70.80%。

太保寿险的银保渠道同样增长迅速,一季度实现规模保费 257.22 亿元,同比增长 107.80%,其中新保业务实现规模保费 201.14 亿元,同比增长 130.70%。

新华保险一季度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 268.89 亿元,同比增长 69.40%;长期险首年保费 150.57 亿元,同比增长 168.20%。

2023 年 8 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拉开了银保渠道推进 " 报行合一 " 的大幕。受此影响,2024 年初,险企银保渠道的保费增速出现了放缓。以太保寿险为例,其 2023 年一季度银保渠道实现规模保费 122.89 亿元,2024 年一季度仅同比增长 0.7%。

" 报行合一 " 要求保险公司报给监管部门的手续费用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跟实际保持一致,这无疑会使得银行在销售保险产品时获得的佣金费用减少,但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走低,预定利率调整略慢一步的保险产品仍具有收益率的比较优势。

目前,传统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为 2.50%,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为 2.00%,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 1.50%。2025 年 3 月,银行 3 年期平均存款利率为 2.04%,5 年期平均存款利率为 1.88%。

业绩分化 成败在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4 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后,A 股上市险企的经营业绩在 2025 年一季度归于 " 理性 ",且不同上市险企之间的经营业绩存在差异。

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中国平安实现总营业收入 2328.01 亿元,同比减少 5.2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270.16 亿元,同比减少 26.41%。中国太保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 937.17 亿元,同比下降 1.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96.27 亿元,同比下降 18.1%。

一季度,中国人寿实现营业收入 1101.77 亿元,同比下滑 8.9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266.02 亿元,同比上涨 39.50%。中国人寿表示,公司持续深化资产负债联动,不断加强承保管理,同时受市场利率变化影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新华保险也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华保险实现营业收入 334.02 亿元,同比增长 26.1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5.88 亿元,同比增长 19.00%。

一季度,中国人保实现营业总收入 1565.89 亿元,同比增长 12.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 128.49 亿元,同比增长 43.40%。

业绩分化的背后,是投资收益的差异。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披露了非年化投资收益率的表现。两家公司的非年化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0.90%、0.80%,中国平安的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 1.30%,中国太保的非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 1.00%,同比下降了 0.3 个百分点。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则披露了年化投资收益率数据。一季度,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2.75%、5.70%,其中中国人寿的净投资收益率为 2.60%,新华保险的年化总综合投资收益率为 2.80%。

在分析中国太保业绩下滑的原因时,华西证券研报指出,从利润表来看,2025 年一季度中国太保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6.55 亿元,较 2024 年一季度的 151.04 亿元显著下滑,拖累利润表现。该研报预计主要系利率提升导致中国太保所投债券公允价值出现了下降,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中国国债 10 年期收益率为 1.81%,较 2024 年末的 1.68% 提升 13 个基点,截至 2024 年末中国太保的债券以及债券型基金投资占比达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