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平衡好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才能真正实现AI普惠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梁子祺
根据孩子试卷填答情况自动生成错题集和强化练习题,输入文章写作要求即刻生成一篇结构清晰的“命题文章”,根据场景描述生成对应的图片和视频……当下,人工智能已融入到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方面面。
作为普通人,要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人机协作机遇?在使用过程中要警惕哪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为此,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法学院齐爱民教授。
中青报·中青网:当前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并在各领域广泛运用,呈现出指数级发展态势,您如何评价这一形势?这种变革将如何重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
齐爱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势不可挡。无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图像视频生成,还是智能助手处理日常事务,AI工具的普及率和接受度都在显著提升,其影响已经渗透到职场、教育、科研、创作等各领域。我认为,随着算力资源的提升、算法优化以及应用场景的多样化,未来几年,这一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尤其是在多模态AI、自主智能体等新兴领域。
而今,人工智能的变革,已经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体验。在工作效率方面,AI工具能够大幅减少重复性劳动,让人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中。例如,职场人士可以利用AI自动生成报告、处理邮件,甚至进行初步的市场分析。在生活体验方面,随着物联网与AI的结合,智能家居设备将更加智能化,例如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整温度、照明、安防系统等环境设置,大大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性。
中青报·中青网:您如何看待AI潜力,未来将如何发展?
齐爱民:当前人们主要将AI应用于内容生成、教育辅助和效率工具等方面,而这仅仅是AI潜力的冰山一角。未来,量子计算的进步将大幅提升AI的计算能力,使其能够解决目前还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AI将在更多领域实现深度渗透,对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创造出人类目前无法想象的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普通人,要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人机协作的这一机遇?
齐爱民:首先,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认知与态度,认识到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AI的核心作用是辅助人类,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它能够处理重复繁琐或高计算量的任务,但创造力、情感和复杂决策仍需由人类主导。其次,要保持开放心态,进行主动学习。AI技术更新迅速,普通人需要持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再次,警惕技术依赖,注重能力培养。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技能退化,因此需要平衡人机协作中的角色分配。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保留一些核心任务由自己完成,避免完全交由AI处理。最后,转型至新兴职业。AI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职业,如AI训练师、数据标注员、算法工程师、AI伦理顾问等,我们应当关注行业动态,了解AI相关岗位的需求,通过职业培训或自学,逐步向新兴领域转型。在AI逐渐承担基础性工作的背景下,普通人需要强化自身的独特优势,提升跨学科知识储备,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不可替代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拥抱AI便利的同时,人们在使用中需警惕哪些潜在的风险?如何避免技术反噬?
齐爱民:AI作为一项强大的工具,如果使用不当或缺乏监管,可能会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甚至公共安全造成威胁。AI系统通常依赖于大量用户的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和个人信息的滥用。不法分子甚至可能利用AI技术进行深度伪造,如利用AI伪造名人音视频带货,或冒充亲友进行电信诈骗等,严重危害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安全。
我们应当加强公众对AI技术的了解,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AI伦理和安全培训,帮助人们识别AI滥用行为,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同时,应完善人工智能相关立法,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使用的边界和责任归属。
只有平衡好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AI技术的普惠价值,避免技术反噬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