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美防长“百日誓师”:其他地区交给盟友,美国只盯东方

4月2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的陆军战争学院,一场注定写入五角大楼“东归战史”的演讲正在台上展开。主讲人是刚上任百日的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这位自特朗普再度执政以来快速上位的“鹰派新星”,用一句话为未来美军的全球布局划出新边界:

“我们只专注对付共产主义中国,其他都交给盟友去折腾。”

台下坐着的是将掌控未来战争走向的军官与文职新贵,讲台之上的,是一个放弃“世界警察”伪装、坦率承认自身疲态的帝国军政话事人。

他不再兜售“民主灯塔”,也不再用“全球人权”来包裹杀伤性战略。他说的,是美利坚共和国如何在财政吃紧与兵员衰退的夹缝中,把火力和意志集中到一个方向——中国。

从欧洲“卸甲”,向亚洲“亮剑”:冷战亡灵再现

赫格塞斯在总结任期“百日军政成果”时,将中东、欧洲与乌克兰事务统统丢给盟友。

他毫不讳言地表示,美国已将对乌克兰安全事务的主导权转交给英国与德国,且“成功说服多个欧洲国家增加军费”。他甚至一锤定音:“美国作为欧洲安全唯一担保者的时代结束了,早该结束。”

这番话意味着一个历史性的清场:从“二战胜利者”到“北约老大哥”的角色,美国准备摘下那顶太沉的皇冠,只留下能够精准导弹打击与市场操控的核心肌肉。欧洲,现在不过是个顺手牵羊的军工订单市场,至多再做些炮灰出力的协约国残影。

与此同时,在中东,美国依旧保留其威慑力与准战争能力——赫格塞斯大谈对以色列的全力支援,以及对胡塞武装的致命打击。但这也只是为美军在中东维持“以战养战”的最低开支额度,真正的战争资源——无论是军事指挥系统、武器研发预算还是新兵动员,早已悄然东移,直指太平洋另一岸的东方强国。

重铸战士精神:一个垂死帝国的军魂“再锻”

赫格塞斯几次重复“恢复战士精神”这几个字,像是一位正试图唤醒沉睡巨兽的铸剑师。

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最致命的系统,让你们拥有最大杀伤力。”这不是单纯的动员,而是一种系统化重组国家暴力机器的政治宣言。

国防部已下令开发“金顶导弹防御系统”,空军正在推进“F-47下一代空优战机平台”。这些计划被赫格塞斯形容为“随时随地打击敌人”的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国防部还开始逐项审查72个主要国防采购计划,打击军工贪腐、推动文职体系重整,并以“效率部”之名肃清内部浪费。

这套流程,既是五角大楼的“刀口向内”,也是军工复合体的新一轮产能复活。

他特别提到,美国军队将再次接纳那些曾因新冠疫苗政策而离职的现役军人——这不仅是一次象征性的军纪“赦免”,更是向右翼民粹群体释放出的招募信号:“战士请回营,美军将再战。”

对华战略:从“竞争”到“围猎”的跃迁

在讲稿的高潮部分,赫格塞斯不再拐弯抹角: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对共产主义中国的威慑力。”

这一表态撕下了拜登时期“战略竞争”的温和外衣,赤裸地回归冷战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对抗”。

他高调宣布,美军将在印太地区重申与众多盟友的紧密联系,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的军事协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合。

但所谓“对中围堵联盟”,实质却是一套破旧地图的复制:从马六甲到宫古海峡,从第二岛链到南海战备,这些“联盟”在结构上依旧靠美军军援勉强维持稳定,而在动员层面,却仍要依靠美式情报分发与合同约束。

说到底,赫格塞斯的印太战略,不是为了捍卫某种自由,而是为了让“美军不必分心”,能专注把所有预算、所有兵力、所有眼睛都盯死一个方向:中国。

重返冷战,复兴军工,美式帝国的“百日誓师”

赫格塞斯这番话,不仅是一个防长对部队的训词,更像是一个帝国在内外交困中发出的最后军号。当财政债台高筑、盟友各怀鬼胎、国内政治割裂难解,美国选择将战略焦点压到对华战争这一个“明确目标”上,以图在外交孤岛中求得“道义一致”。

所谓“只对付中国”,不仅是美军资源再配置的结果,更是特朗普政府主动选择的战术聚焦,是一次高烈度“战略割肉”。

但割完肉的美国,真的打得起这场仗吗?

赫格塞斯说,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可听完这场誓师会的人,真的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