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从“团长”到“站长”,拼多多丰富电商就业生态“烟火气”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鲁佳

早上8点,宁西川打开自家驿站大门,开始打扫房间,为一天的入库、出库和送货做准备。驿站开了快一年时间,偶尔回想起那段被裁员的日子,宁西川更加坚定当下的选择。他再也不用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把白天和夜晚都攥在自己手里。

去年2月,拼多多驿站开进广西。半年后,宁西川抓住机会,在平台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营了一家驿站。现在,他不光将自己的站点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当了四个员工的老板。

2020年8月,从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推出多多买菜业务,通过“线上下单 线下自提”的半预购模式,提供便捷的社区团购服务。至今,该业务已覆盖内地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提货点开进了全国70%的行政村。

作为农产品上行业务的配套,随后拼多多又推出“拼多多驿站”,提供快递包裹代收、代派等服务,既方便多多买菜、拼多多用户取、递快件,也为广大用户提供多元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进一步完善了触达村镇的高效农副产品流通网络。

这家驿站由宁西川夫妇共同经营,图为两人整理快递,为街边店铺送货。莫根源 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四川自贡,26岁的吴爽有个老板梦。作为打工人的她性格豪爽,脑子里总是蹦出新鲜的想法。她曾给一位小网红做过“小助理”,90多斤的小身板扛着10斤重的摄像机,成天追着网红跑。

“比起跟在别人屁股后,我更期望一种可以自我主宰、自主创造的生活。”“拼多多驿站”提供了这样一个选项。现在,吴爽和姐姐两人经营的驿站,每日包裹数700件左右,月收入并不比做网红助理时少,还获得了一种“自己的能力可以带来真实的改变”的成就感。

这种改变还体现于,在偏远地区,伴随基础建设、数字物流在农村的发展,快递驿站打通了城乡商流的“毛细血管”,让东货西进、西货东出得以高效流通。

在云南省安宁市的一个镇上,过去,取快递需要驱车前往30公里外的市区,华赛姣家因此开了当地首家驿站。10年间,快递数量从最初的10件增长了100倍,店址也换了两次。去年,因拼多多平台推出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及效率更高的扫码系统,华赛姣家转做“拼多多驿站”,降低了不少成本。华赛姣的丈夫还为当地用户免费送货,将快递放在村中超市,大大节省了村民的取货时间,也促进了超市的消费增长。

今年年初,国家邮政局公布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745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3%。驿站作为物流末端的关键节点,通过集中化代收代发模式,缓解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压力,保证了物流业的高效流通。在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大关、创造历史的同时,驿站行业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

从新手到能手

当新商业、新技术扎入城镇乡村,一个快递网点,就能把天南地北的好货往里运;一根网线,就能把偏僻的山村与广阔的世界连接。活跃的年轻人纷纷紧抓机会,希望创造一种新鲜的可能。

去年,贵阳的罗兴星在小区门口投资了一家超市,靠着加盟“拼多多驿站”为新开的超市引流超过10%。他之前在建筑行业,是新手站长。

“一开始没经验,快递员将大包小包堆在店里,我就一股脑全部入库。由于没有分类,客户找货时非常不方便。后来城市经理手把手教,指导我先区分盒子和袋子,再按照包裹大小分类。入库时,大小不一的袋子要放在货架的不同位置,尤其是当天的快递,最好放在不用弯腰就能方便拿取的位置。”罗兴星回忆。

刚开始,宁西川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驿站每天货量700件左右,他和妻子理货时手忙脚乱,帮客人找一件货平均需要大概两分钟,经常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

据宁西川介绍,为了支持这些行业新人,“拼多多驿站”特别研发了分拣教学系统,通过理论、情景模拟和驻店实操的培训,确保站长快速掌握智慧仓储管理、社群运营等核心技能。

以此为基础,宁西川又自研、升级了理货方式:先将包裹按照大小以及是否袋装进行摆放,再根据运单尾号0-9的顺序放在对应的货架上,大大节省了入库和找货时间。现在,他的驿站每天将近1000件快递,旺季会多一倍,但下午两点前,夫妻俩便可完成理货,客人取件时间也压缩在20秒左右。

通过拼多多驿站,张庚和女友有了温暖的小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程艺辉 摄

驿站改变了这一切。在快递量高峰时,张庚一个月能挣一万五千元左右,是过去收入的几倍。他女朋友爱吃甜食,他就在冰箱里塞满冰激凌和小蛋糕。他们现在养了两只猫和一只狗,过上了“猫狗双全”的生活。张庚说,他还在过年时给妈妈发了上千的大红包。

今年初,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到:“在就业形态方面,电商经济催生了多种新就业形态,不仅有传统形态的用工,而且衍生出电商客服、驿站自提点等数量庞大的灵活就业岗位,对于弱势群体就业、社区毛细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创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更广泛的人群,“产业 互联网”的模式为从事工业、农业及服务业的数千万人口,以及妇女、老年人等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拓展了就业机会,具有普惠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