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开跑了”
最近与一位本土创投大佬聊起 "IPO 开闸 " 话题,他意味深长地提到正在隐秘发生的一幕——身边一些人民币基金正瞄准 Pre-IPO 轮,密集出手。
" 抓住这一波 IPO 窗口。" 这样的情绪正悄悄在投资人与独角兽公司之间蔓延。
正如最新消息,智谱刚刚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冲刺国产大模型第一个 IPO。恰巧最近一个月里,智谱迅速拿下杭州、珠海、成都三地国资机构超 18 亿元战略投资。细究想来,脉络逐渐清晰。
另一边,A 股 IPO 的审核也在提速——单周 4 家企业首发上会,IPO 开跑的信号浮现。" 我们的被投企业也接到了交易所的要求,鼓励他们主动申报。" 华东一家早期基金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坦言," 在启动 IPO 前开一轮融资,无疑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IPO 大军悄悄来了
一切都有迹可循。
工商信息显示,今年 3 月底,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智谱主体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未上市)。
期间,智谱在 3 月接连获得三地国资投资——先是完成一笔金额超 10 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杭州国资;时隔几天,珠海国资华发集团宣布战略投资智谱,金额 5 亿元;随后,成都高新区宣布向智谱注资 3 亿元人民币。如今看来,上述动作为智谱启动上市流程做足了铺垫。
这是国产大模型第一个 IPO,谁都想争抢这一桂冠。早年参与了智谱天使轮,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对投资界分析,随着智谱 IPO 推进,行业可能进入 " 两极分化 " 阶段:头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强化技术壁垒,而中小公司可能面临被收购或退出竞争的压力。" 这标志着 AI 大模型赛道得到了市场验证和认可,也意味着该领域从技术研发竞赛转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
当然,更具风向标意义体现在 IPO 环境的微妙变化上。最近在与几位投资人的交流中,大家都在忙着为被投企业 IPO 做准备," 白天看项目,晚上见投行,合适的项目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于是,Pre-IPO 轮融资开始热闹起来。
无独有偶,本周云鲸智能正式宣布完成 1 亿美元融资,由腾讯投资与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联合领投,科幻基金与明势创投加码跟投。据悉,云鲸已正式启动 Pre-IPO 轮融资,开启上市前最后冲刺。
几乎同一时间,沃镭智能宣布完成超亿元 Pre-IPO 轮融资,由同创伟业、江夏科投联合领投,华睿装备基金、网宿科技旗下基金等机构跟投。同样地,本轮融资将加速向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延伸,为上市进程注入强劲动能。
前不久,深兰科技也宣布获数亿元 Pre-IPO 轮投资,由浦东创投集团参与完成。同时,中交集团旗下公司也与深兰科技签署了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推动中交资本战略投资深兰科技,加持深兰科技 Pre-IPO 轮融资," 推动深兰科技尽快交表上市 "。
还有一笔鲜少被关注到的融资——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联合领投壁仞科技,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及产业资本跟投。而在去年 9 月,壁仞科技已在上海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投资人念起了几个名字:摩尔线程、燧原科技、沐曦集成电路等一批半导体独角兽,无一例外都在今年低调更新了上市辅导进展,暗暗加快 IPO 脚步。当中一家企业品牌负责人直接对投资界表示,"IPO 已经准备的很充分,就等一声令下率先申报。"
不止于此,近日还有更具风向标一幕——上周 " 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座谈会 " 在深交所上市大厅召开,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自变量机器人、智平方、跨维智能、银河通用、云深处、智谱等科技企业代表现身会场。深交所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深交所将切实做好资本市场服务,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路演等全链条服务。
如此种种,暗流涌动,一支硬核 IPO 大军悄然走来。
"3-5 个月会看到申报效果 "
进入三月,沉寂的氛围开始被打破。一位本土创投大佬分享最新 IPO 观察—— " 我接到交易所通知,让我们有好企业赶紧申报,IPO 趋于常态化,未盈利企业上市重新开展,预计每年 150-200 家左右,即一周两三家左右。"
截至当前,A 股 IPO 在审企业已不足 200 家,与去年同期超 600 家相比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一。伴随库存告急,于是便有了邀请制、放宽 IPO 限制等传闻。由堰塞湖到 " 库存不足 ",仿佛是一个好的信号。
投资界交流一圈下来,多位投资人和投行人士告诉我们:交易所方面正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投资机构紧锣密鼓地给被投企业对接投行券商,抓住这一次难得的 IPO 窗口期。
" 大概 3-5 个月会看到申报效果,毕竟整理财务数据还需要一点时间。"
毋庸置疑,眼前 A 股市场上每一个 IPO 都来之不易。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5 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 53 家,同比上升 15.2%、环比下降 20.9%;首发融资额约合人民币 307.60 亿元,同比上升 11.9%、环比下降 36.6%。其中,A 股共有 27 家企业上市,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 10.0% 和 12.9%。
虽然 A 股市场整体呈现阶段性收紧态势,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今年 2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支持力度。
当中明确提出:更大力度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同时,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年内的发行上市审核全线启动。截至目前,已过会的 8 家企业中,7 家在 28 天内拿到发行批文,较 2024 年的平均 45 天提速 38%。例如中策橡胶集团,2025 年 2 月 13 日过会,2 月 28 日即获注册批文,全程仅 15 天。
信号逐渐强烈起来。3 月 28 日,上交所受理今年以来科创板的第二单 IPO 项目——主要从事芯片领域的昂瑞微,成为今年交易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背后集结了哈勃投资、越秀产业基金、招银国际、华登国际、联想创投、深创投、松禾资本等一众 VC/PE。
在业内的预测里,A 股或将在 5-6 月迎来一波 IPO 集中申报。据不完全统计,A 股三个交易所合计申报 113 家,具体来看主板 22 家、科创板 17 家、创业板 19 家、北交所多达 55 家依旧是申报主力。
一位投行人士说," 一度以为 IPO 黄了的项目,今天突然问进度到哪了?" 更有甚者,表示最近整理资料累到吐。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 不行的项目已经被劝退了,其他的能上则上。"
一级市场,困在退出
一级市场翘首以盼。
但也许,真正的常态化 IPO 不会是大开大合。正如中科创星米磊表示,IPO 正在有条件地逐步放开,现在能上市的都是硬科技冠军企业,但也不会达到过去两三年的热度。
" 行业亟须解决的就是打造一个不管快慢,但健康、可预知、有一定稳定性的退出路径。" 谈及大家都关心的退出问题,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此前说,并不是希望 IPO 闸口大开,而是希望具备可预见性。
长久以来,IPO 是 VC/PE 较为依赖的退出路径,但过去一年 IPO 静悄悄,这使得 VC/PE 退出难度升级,万亿创投堰塞湖正在形成。
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指出,截至 2024 年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中,包含母基金和直投基金,共计 6.46 万亿规模的基金进入延长期,9.83 万亿规模的基金进入退出期。换言之,退出 + 延长期的基金规模已经达到 16 万亿,市场退出压力极大。
现实情况倒逼,上到 LP 到 GP 再传导到创始人,大家开始转变思路,探索除 IPO 外的更多退出方式。
" 过去的退出渠道单一,很多项目退出只能被动地看能否上市和上市后的市值。" 前海母基金主管合伙人、天使投资基金总经理高昂说起退出变化,过去两年大家想了很多办法,S 基金、资产包转让等,手段多了很多。
" 我们现在每一份投资建议书都要想清楚怎么退,而之前的投资里似乎没有这么严格。" 孚腾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扬的体感是,很多早期投资已经不把 IPO 当作最主要的退出路径了,现在更多考虑是不是某一个阶段可以在投资配比的时候想好,哪些案子可以打包一起去交易,从投资的时候就想好怎么退。
说一千道一万,退得好与坏还是在于 " 投 ",唯有投到真正好的项目,才有退出的余地。光速光合合伙人孙健说,不管国内国外,作为一个少数投资股权的股东,最重要的还是投得好。如果这个企业选择的赛道精准,有未来发展空间,总是可以退出的,剩下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一级市场,沉沉浮浮。伴随着 IPO 的脚步,也许一个新的周期正在开启。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刘博 周佳丽,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4/54844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