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的意义是什么?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全文2771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新京报记者 金彧 编辑/迟道华 校对/陈荻雁
▲4月19日,天工机器人率先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刚起跑就摔倒堪称“物理落地”,头掉了被扶起后还能顽强奔跑,唯一的美女机器人“幻幻”刚开跑就罢工了,连宇树机器人G1也摔倒……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直播的“名场面”笑趴网友,同时也引发热议。
4月19日,北京亦庄的春风吹拂着一场特殊的竞技——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不同于传统马拉松的人类选手,这场赛事中20支搭载尖端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的队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最终共有六支队伍完赛,天工队(机器人:天工)、小顽童队(机器人:N2)、行者二号队(机器人:行者二号)分别获得冠亚季军。(相关报道:)
这些人形机器人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跨越坡道、转弯与复杂地形,用踉跄却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技术的边界。
虽然只有六支队伍成功完赛,但他们让我看到了机器人跑“半马”的意义:中国机器人不怕跌倒,更不怕被看到跌倒,这是将来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同时,这场属于机器人的马拉松,也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真实图景:这是一场充满试错与突破的“长跑”,摔倒不可怕,重要的是跌倒后继续坚定前行。
━━━━━
倒逼产业加速发展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次“天工”队所在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认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机器人“跑马”不仅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还能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