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又跌麻了!关税大棒下,电商平台加速自救
4 月 10 日,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 " 对等关税 " 税率进一步提高至 125%;4 月 11 日,中国强硬回击,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 84% 提高至 125%。这个税率再上升已毫无意义,125% 还是 1250% 已毫无区别,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句声明:" 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 不予理会 ",硬气、自信。在新的谈判生效或者美方纠正关税政策前,中美贸易事实上已实现了 " 硬脱钩 ",双边贸易近乎彻底终止。
关税大战是零和博弈,中美企业都受重伤,二级市场投资者再度体验到了血亏的感觉。今年初,在中概股重估潮中,我账户里的 50 万本金在 14 个交易日上涨到了 100 万,再到 3 月,最高上涨到 170 万。然而 4 月至今短短几个交易日,总资产已缩水到不足 50 万。
其实很多投资者都跟我一样坐了一波过山车,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2020 年中概股纷纷创下新高,印象中阿里美股市值一度达到 8600 亿美元,甚至逼近了 Amazon、苹果。结果 2020-2022 年疫情叠加毛衣战,在审计风波、退市威胁等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概股惨遭血洗,不断下跌,一地鸡毛。22 年阿里更是跌破发行价。2022 年全年在美上市的 263 只中概股总市值为 7.15 万亿元人民,较 2021 年年末的 12.42 万亿元总市值,蒸发了人民币 5.27 万亿元。
今年这一波,比上一波来得更加剧烈,美港股都遭到剧烈的抛售。但这一次被血洗的不是中概股,几乎没有企业能置身事外。
美国企业中,苹果首当其冲,自 4 月 2 日起的 4 个交易日累计下挫 23%,市值蒸发超 7700 亿美元。之前行业分析说下一代 iPhone 至多涨价 40%,但在新的税率下,涨价幅度恐怕会超过 100%。大幅涨价势必影响销量,更重要的是,苹果的全球化供应链布局惨遭重挫,重构重建难度巨大,且需要时间。

(苹果广州天环旗舰店,图源:雷科技)
特斯拉、 英伟达等美国科技企业都面临类似困境,股价无不倾泻直下。投资者不只是担心关税大棒,更对 "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投资环境 " 缺乏信心,对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有过度反应,惶恐如惊弓之鸟。
中概股更惨。
春节后的 2 月中下旬,在 "DeepSeek AI 概念 " 驱动下的重估潮中,小鹏、阿里、比亚迪、地平线等在美股 / 港股上市的中概股股价一度翻倍或趋于翻倍。然而到今天,中概股的涨幅已被吞没不少。
依然坚挺的股票有两类:
一个是领涨的新消费概念股。如老铺黄金、蜜雪冰城、布鲁克。不过这里要提醒下,它们中的一些虽有 " 出口转内销 " 的内需消费属性,到涨幅最高的三家都是尚未到解禁日的次新股,股价表现不具备太大参考性。
另一个是自主自强的硬核科技股。如地平线、中芯国际等,是 " 办好自己的事情 " 的关键。关税只是贸易战争的手段,断供 zhi 裁(如华为)、股票摘牌(如中概)、企业劫掠(如 TikTok)…… 毛衣战越剧烈,自主科技越有价值。

在中国科技公司中,这一波首当其冲的是涉及到跨境贸易的电商公司,比如阿里股价已回到去年 10 月的水平,年初至今涨幅只剩 25%。
一方面,阿里起家业务是 B2B,淘天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业务,外贸才是其立身之本。其实海外特别是美国市场在阿里营收中占比并不高,但市场情绪 " 定性 " 不 " 定量 "。另一方面,如果后续美国上更多手段,比如芯片断供等等,阿里核心业务都会受到直接甚至剧烈影响。
不过,危中有机。外贸承压就是内需的机会。
4 月 11 日,阿里旗下的盒马即日起面向中国外贸企业开放入驻通道,将给企业主要提供四方面支持:一是搭建精准高效对接平台;二是 " 云享会 " 频道作为进驻快车道;三是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支撑;四是联合开发自有品牌创新商品。
京东也宣布推出 2000 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 未来一年内,京东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 2000 亿出口转内销商品,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
促进内需外,外贸出海依然充满着机会,因为美国市场不等于全球市场。2024 年中国最大的三个出口市场分别是:东盟、美国和欧盟,2024 年我国对东盟出口 5865 亿美元,大涨 12%;对美国出口 5246 亿美元,增长 5%;对欧盟出口 5165 亿美元,增长 3%。具体来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为 37337.2 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比例约为 14%。东盟才是大头。
在美国外,海外市场依然十分广袤。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并不会在几天内发生变化,外贸企业依然可以在友好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寻求机会,而互联网、电子支付、AI 等新技术则成了跨境卖家破局的新关键。
在第 137 届广交会前夕,蚂蚁国际旗下服务全球跨境中小企业的数字支付和金融服务品牌万里汇(WorldFirst)推出 " 护航计划 " ——即一站式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智能体,对跨境电商卖家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作为面向 B 端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服务商,万里汇(WorldFirst)整合万里汇 World Account,World Card,World Trade,World FX 四大核心产品,以数字化技术在跨境支付、订单履约、外汇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盘活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全链路营运能力。据万里汇数据,该计划可帮助跨境商家资金流转效率提升达 30%。
他们脱钩他们的,我们合作我们的。
在蚂蚁万里汇跨境贸易护航计划发布会上,一件 T 恤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回答了 " 中国外贸企业何去何从?" 这一问题。
POD(按需定制)服务商速鲨网络创始人张海涵,和他的团队都穿上了 " 不要关税 "T 恤,这套衣服图片由 AIGC 在昨晚生成,再通过智能设备快速生产,当天设计、当天制作、当天就穿上身了,展现了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实力。

(应对关税大棒,张海涵和他的埃塞俄比亚合伙人,正在考虑通过万里汇的 " 中非直通车 ",把广东造 T 恤卖去非洲市场)
反观美国,就连特朗普常戴的标志性帽子 "MAGA 小红帽 " 都是中国制造的,在这些天涨价了不少。中国制造的难以替代,在一顶小小的帽子上显现出来了。
在多年持续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下,中国制造早已升级为中国智造。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再只是靠劳动力密集形成的 " 物美价廉 ",而是有了 AI 驱动的高效、数字技术加持的柔性、多年时间沉淀的韧性、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与吸纳能力,以及强大的创新能量,这些构成了中国制造出海的底气,是经济压舱石。
至于电商行业,作为实体产业的末端,在新的贸易环境下反而可以发挥渠道的优势。不论是护航出海,还是刺激内需,电商平台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并获得新的价值,就像阿里、京东正在展开的系列行动一样。
环境很恶劣,但没那么糟糕," 办好自己的事情 ",我们就不惧任何讹诈勒索。对投资者来说,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清仓是最好的策略。这几天段永平宣布暂时离开雪球一段时间," 等语言环境好了之后再回来 "。但愿段永平回归雪球时,语言环境变得更好,投资环境变得更正常,世界也变得更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