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骂,年年抢,北京展映与观众的相爱相杀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迎来第15个年头,最受影迷关注的“北京展映”单元汇集300余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像佳作,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之际,为各路迷影老饕奉上一份“炸裂”片单。
“炸裂”一词是“北京展映”单元策展人沙丹的口头禅,也是影迷们调侃的对象。一年一度的“炸裂”背后既有像《悲情城市》《金的音像店》这样的意外惊喜,也会出现一些名头胜过质量的影片。
当然,观影感受千人千面,各花入各眼,“北京展映”作为兼具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单元,初期便以“艺术性、观赏性、融合性”作为选片原则。同时,策展人沙丹认为,在多年发展中,“北京展映”逐渐找到了与主竞赛、注目未来单元的层级关系和不同特点,即以折衷为核心思路,在观众、影人、产业、政策中寻求平衡的多元路线。
本届北影节最快售罄的影片《红玫瑰 白玫瑰》
“极端二极管”与“中庸万花筒”
YIQIYINGCHUANG
所谓折衷,一方面在于用“极端”的策划调和大众口味。片单中需要有面向大众热门经典,如2019年的《2001太空漫游》,2022年的《教父》,2023年的《悲情城市》,2024年的《低俗小说》,影迷们在比拼手速、转票换票、怒骂黄牛的过程中达成电影节狂欢。
同时,片单内也要包含培养大众的冷门佳作,如本届焦点影人之一的小田香,对中国观众而言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作品在豆瓣标记的总人数不过千余人,但她是当代日本势头正盛的新锐导演,影像风格极具个性,具有和滨口龙介、三宅唱一样的发展潜力。如策展人沙丹所言,“电影节就是要把大家不熟悉的人变成熟悉的”,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影人和作品。
小田香代表作《向着那份温柔》
折衷思路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观众、影人、产业、政策多个维度的平衡,“北京展映”既需要来自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资源,又要在这一基础之上做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以本届“首映”单元为例,所选影片大多已被国内的版权机构代理,未来极有可能引进。其中,《天空的另一面》《光》等影片均来自柏林国际电影节,以巴黎奥运会为背景的《巴黎夏日》不失为是对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的回望,达格·约翰·豪格鲁德导演的《梦》一经开售便成为影迷们的抢手货,有嘉宾“哆啦A梦”出席的《哆啦A梦:大雄的绘画奇遇记》更是早早售罄,一票难求。整个单元与观众、影人、产业、政策形成的多重联动,生动诠释了“北京展映”的中庸之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丰富的珍惜电影资源为“北京展映”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撑。无论是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策划的“两甲子的喝彩·中国电影特展”,还是“致敬·纪念”中的石挥首作《返魂香》,都使整个展映单元更具独特性。
石挥银幕表演首作《返魂香》
拓展银幕边界
寻找灵感绿洲
YIQIYINGCHUANG
后全球化时代,技术发展为视听艺术带来了愈发丰富的表现形式,电影也在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随着威尼斯接纳网飞,戛纳携手TikTok,老牌电影节都在探寻自身在影像变革时代的新路径。
2024年,“北京展映”推出全新单元“幕力所集”,将剧集、演出、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入影院,尝试拓展电影与银幕的边界。《坂本龙一:杰作》《我的阿勒泰》等作品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体验,反响极佳。回顾整个2024年的电影市场,我们可以在电影院看奥运比赛、欣赏演唱会现场,以及不久前上映的《初步举证》NTLive,大银幕的多样性正在被不断挖掘。
第十四届北影节《我的阿勒泰》展映活动现场
今年的“幕力所集”单元进一步升级,来自世界各地的剧集、演唱会纪录片、话剧现场共计15部,其中不乏炙手可热的《成为齐柏林飞艇》,二轮加场的《汉斯·季默与朋友们:沙漠之钻 音乐会》,以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为原型的剧集《云雀叫天录》(第1-3集)等。
此外,今年的“北京展映”也有意通过多种形式提升电影院本身的吸引力。“繁花·好久不见 特别盛典”活动,除放映剧集和番外短片外,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设置了打卡区域,由王家卫策划、朵云轩制作的巨幅木版水印作品《云起花开之青云》亮相艺术影院,银幕内外共同为观众呈现独特的观影体验。《流金岁月》《浩劫》《诺斯费拉图》等数十部影片也安排了海报赠送,策展人沙丹介绍,“要通过各种方式把电影院做成一个有粘性的空间,才能更好地留住观众。”
巨幅木版水印作品《云起花开之青云》
作为以电影单一市场为主体的国家,商业类型片始终是我们所需要的核心内容,“绿洲”单元应运而生。一系列具有鲜明叙事风格和别样类型特征的海外新作既能为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也能让国内的创作者从中获得灵感启发,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
“绿洲”单元展映影片《工作细胞 真人版》
三方博弈,爱恨交织
YIQIYINGCHUANG
随着产业功能和观众影响力的提升,“北京展映”与片方影人、影迷观众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沙丹曾形容策展人与影片版权方、电影观众之间存在“暧昧的三角关系”,看似你侬我侬的纠缠背后,实际是某种权力的博弈。
北京作为全国电影中心,与市场紧密相连,一部影片在北京亮相,就意味着片方和市场之间只剩下一层窗户纸。因此,有意进入国内市场的电影片方会格外谨慎。正如“北京展映”可以助推《金的音像店》《疯狂星期一》这类电影节爆款走入市场,却无法保证影片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尽管评价颇高,但这两部影片登陆院线后的票房收益却十分惨淡,这在无形之中给片方和策展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十四届北影节一票难求的《疯狂星期一》
本届“北京展映”第一部亮相的影片《昨日青春》获得极高评价,导演空音央用绝佳的质感影像解读青春,影片对末世社会冷幽默式的讽刺在影迷中引起强烈共鸣,在高口碑和高讨论度之下,《昨日青春》也有望引进国内市场。但当影片正式从电影节走向大众,对片方和宣发方来说仍是一次考验。在分线发行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和“人人皆可评”的自媒体氛围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步入《燃冬》式的后尘。
《昨日青春》
回顾“北京展映”的发展之路,从初期的小众狂欢到如今的不断破圈,既离不开持续优化升级的片单,也需要整个产业和政策的多方支持。尽管每年4月都能听到影迷们对所选片目、排片形式、影院体验等方面的吐槽,甚至是“再也不来了”的愤然叹息,但当来年春风至,大家又像侯鸟归巢般涌来,开启新一年的欢闹。这份为电影奔赴的热忱,终比抱怨来得更浓烈。
作者 | 筱囡
自由撰稿人,哏都青年
排版丨阿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 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钟),领取福利>>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