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财政政策仍有发力空间,政治局会议提出这些新提法、新要求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在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看来,这是一次关键窗口期的关键会议,集中呈现了国家应对关税的经济思路:战略上,本次关税定性为“国际经贸斗争”;战术上,突出“底线思维、斗争思维、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既定政策要“加紧实施、用好用足、早出台早见效”,增量政策要“充分备足预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

具体看,其中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比如政策目标上,着力各种“稳”,“稳就业、稳企业”居首,首提“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抓手上,松货币、宽财政、促消费、稳企业、促改革、扩开放、防风险、保民生、强产业。

“去年一系列增量政策以来,经济持续延续修复状态,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也显示,生产端和需求端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济工作成效初步显现,一些结构性亮点比较突出。不过,中美之间持续的博弈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将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外部不确定性在大幅上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对于地方能否发挥积极性,对推进中国经济持续修复是非常关键的变量。”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表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当前建立内循环和国内打造政策刺激的背景下,或需要拿出更大的政策空间。

化债发力扩内需

按照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端突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货币端延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首提“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据了解,自从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推动了新一轮一揽子化债方案,通过债务置换、重组和资产盘活等方式重点推动了高风险地区的债务风险的化解;去年11月,通过一揽子增量政策又出台了“6 4 2”大规模债务置换组合拳,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来置换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目前6万亿元置换的额度已经置换3万亿元,置换规模已经过半。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背后事关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力的问题,通过化债政策,给地方政府一些额度资源及化债节奏的调整,使得地方政府能够轻装上阵。

当前,地方政府在扩内需中要承担很多责任,比如,发放消费券、增加投资等,这些均会增加新增债务。因此,进一步加大债务置换力度,进一步推进对地方隐性债务的化解工作,对扩大内需有着切实推进作用。

“化债中的一个重点是拖欠企业账款的问题,如果把这部分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对整个经济循环的畅通,对民营经济企业家精神的提振也有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罗志恒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全厚看来,每一种化债方式的演进都是一种优化的结果。比如“6 4 2”既是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腾出空间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增量性措施。所以,去年把它定性为一揽子增量政策中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通过债务置换,显著降低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同时降低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融资成本。

当前,整个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仍在可控范围内,还有一定的空间。

财政政策仍有扩围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冲击下,化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形势。

“我们不但要关注融资平台隐性债务的化解,还要关注受到冲击的企业,融资平台企业在转型关键时期其市场化债务流动性风险状况也值得关注,否则隐性债务化解和转型秩序就会被打破。”赵全厚对记者表示。

他建议,从地方政府来讲,在融资平台市场化债务过程中要注重资产组合,修复资产负债表,特许经营权的延长授予,围绕主业产业资产的重新注入、调整、合并,把一些无效资产进行剥离。

同时,金融方面要落实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比如对融资平台应急流动性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信贷政策包括金融展期方面要给予一些维护性的支持。同时也要警惕地方政府为了护盘而占用更多财政资源,如果大量通过财政转付款的方式来进行流动性支持,会影响目前的甚至未来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和扩消费的效能。

事实上,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包括债务清理清偿是中长期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方面,如何增强地方政府的造血功能,地方政府创新发展,以及平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结合,这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罗志恒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6 4 2”10万亿元真金白银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改革发展仍在路上,仍要继续前进。

“10万亿元化债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我们以真金白银,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把时间拉长在发展中化解债务,腾出的空间要充分利用起来,但要看到短期还有风险需要我们去解决。比如房地产仍然处在调整转型期,同时面临着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导致了供需失衡进而引发物价下行,我们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扩大总需求,让政府收入企稳。”罗志恒表示。

他建议,可以把大量资产盘活起来作为政府收入,支持扩大内需。

“未来化债到一定程度还是要回归本源,债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要让债务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要做好投融资匹配、收益属性匹配,让各个债各归其位。”罗志恒表示。

“当前,我们面临的政府债务化解周期和以往都不一样,背后涉及的外部冲击是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以后会怎么推演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考虑到现在关税冲击超出年初预期,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今年财政还有进一步扩张的必要性和空间。”明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