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关税升至125%后为何中国不陪了

2025年4月12日,中国宣布将对美输华商品关税税率从84%提升至125%,这一举措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新阶段。中国商务部首次明确提出“后续不再理会美国加税”的立场,这并非示弱,而是基于三重战略判断做出的决策。

当关税超过60�0%时,商品流通已丧失经济意义,125%的税率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终端售价远超同类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市场驱逐”。同时,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超9%增长,内需市场突破47万亿规模,汽车、化工等关键领域已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此外,美方将关税视为“数字筹码游戏”,而中国转向稀土出口管制、技术标准制定等更具杀伤力的反制工具。

此次关税调整展现出中国反制策略的三大创新。一是精准打击产业链痛点,底特律汽车工人和德州化工厂主的抗议浪潮,印证了中国对美产业脆弱点的精确打击,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成本激增42%,直接导致14家工厂停产。二是构建国际法理优势,中国始终援引WTO第21条“安全例外条款”实施反制,而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的行为遭到欧盟、东盟等152个国家的公开批评。三是升级反制工具箱,同步推进的不可靠实体清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形成“关税 金融 技术”三位一体打击矩阵。

中国的决策正在引发三个层面的结构变革。企业战略调整上,长三角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的速度提升300%,墨西哥对华工业机器人进口激增170%,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趋势加速。货币体系方面,美元指数暴跌至85.3,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12.7%,黄金价格突破3210美元/盎司,反映出全球对单极货币体系的不信任。数字贸易规则重塑上,中国主导的RCEP数字贸易条款使用率超WTO相关规则,东南亚国家78%的跨境电商平台接入中国标准。

回望2018年贸易战爆发时,中美贸易额占中国GDP的19%,如今已降至7%以下。这种结构性变化使中国获得三大战略主动权,内循环韧性增强,47万亿内需市场可消化85%的过剩产能,比2018年提升23个百分点;实现多边机制突破,中国 - 东盟贸易额突破7万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2%,有效对冲对美依赖;科技反制能力提升,28nm以上芯片国产化率超90%,C919客机全球订单突破1200架,形成“技术换市场”的新型博弈工具。

125%关税的象征意义远超经济实质,它标志着全球治理从“美国规则”向“多元平衡”的转折。中国此次“不陪”的本质,是通过设定博弈终局规则,迫使美国在“继续空转关税机器”与“重回谈判桌”之间做出选择。这场较量揭示了一个新现实:当中国完成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时,任何单边主义都将遭遇系统性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