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寻找市场”更要“创造市场”
既要“寻找市场”更要“创造市场”
应对关税冲击,不少外贸企业以提高内销占比、综合考虑调整产品价格等方式,转向国内市场寻求出路。有企业担心,在“出口转内销”的浪潮中,一些地方或领域产能集中释放,可能带来价格踩踏,形成新的“内卷”。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出口转内销”绝不是简单地回到国内市场“分蛋糕”。只有跳出存量争夺的框架,以“创造增量”为核心,做大蛋糕、拓展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突围,开辟发展新路径。
“创造增量”的首要抓手,在于以供给侧改革激活内需市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呈现出多元化、品质化特征,外贸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内外贸商品“同线同标同质”,而要深入研究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和消费趋势,围绕国内消费者偏好开发产品和服务。比如,广东一家灯具外贸商转型内销时,从单纯卖灯泡转向提供“全屋灯光解决方案”,通过设计服务与智能控制系统,客单价增长了惊人的2000倍。可见,“创造增量”不仅在于产品本身的迭代,更在于通过技术、服务、场景的融合,创造出消费者未曾意识到的需求,实现从产品输出到价值创造的转化。
在需求侧,从“大众市场”到“小众破圈”,增量空间的开拓需要更精细的需求洞察。比如,权威机构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适老化家居改造市场增速有望超过10%,至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千亿元。外贸企业可以针对这一市场,开发相关产品,并通过社区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渠道进行推广销售,从而开辟新的增量市场。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同样蕴含机遇。比如,一线城市家电渗透率趋近饱和,县域市场成为新的增量源。某小家电企业将出口日本的电饭煲技术适配国内农特产品,开发出“五谷杂粮专用煲”,深受县乡消费者欢迎。这种立足本土需求的创新,打破了“出口转内销”的路径依赖。
创造增量,既要向内挖潜力,也要向外拓市场,实现内外兼修、内外联通。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其中一个维度,就是以外贸结构的优化对冲风险。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欧洲、非洲等正成为外贸增量的新来源。苏州一季度出口额创历史新高,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增长14.3%;传音手机采用本地化策略,在非洲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山东农产品出口商借助跨境电商,将“预制菜”推向中东市场。这些生动的实践印证:向多元市场要增量,非常必要且大有可为。
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今天,外贸企业的转型已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发展方式变革的长久之道。当更多企业以“增量思维”打破“内卷魔咒”,实现从“寻找市场”到“创造市场”的跃升,中国企业的转型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陈立民)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