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纺粮油日照公司盛祥伟:在电气自动化一线拧好每一颗“螺丝钉”
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奋斗践行担当。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扎根在一线的劳模、工匠和有为青年,正用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书写着“匠心之城”的奋进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涛 邹慧
在中纺粮油(日照)有限公司的厂区里,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手里拎着装有10余种工具的帆布包,边走边对着对讲机回复车间的设备问题,手机时不时弹出新的工作消息——他就是生产部电气主管盛祥伟。从2017年加入公司时的基层电工,到如今带领10人团队的“电气大管家”,盛祥伟用7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同事眼中,他是设备故障的“终结者”、创新创效的“急先锋”,更是扎根一线的“拼命三郎”。
从电工到主管:一线摸爬滚打练出“硬功夫”
“刚入职时,师傅带我认设备,光配电柜里的接线就让我看花了眼。”回忆起7年前的场景,盛祥伟笑得有些腼腆。2017年,他被安排到一线跟着师傅学修电机、接电线、爬配电柜。“当时巡检完20多个配电室,走了15000步,回到家脚踝都肿了。”但他没喊过一声苦,反而把每一次设备检修都当成“闯关”——电机转速不稳、传感器数据异常、线路老化漏电……这些在新手眼中的“难题”,他都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晚上对照电路图研究到深夜。
从按钮、断路器到变频器、永磁电机,繁多的电气设备让他意识到“技术精进永无止境”。凭借着这股钻劲,盛祥伟先后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粮集团技能比武中斩获佳绩,获评“技术能手”“良工巧匠”等称号。2023年,他被任命为电气主管,负责全公司的电气设备运行、用电管理和自动化项目开发。角色变了,但他扎根一线的习惯没变:每天早上,他都会先去配电室转一圈,用手摸摸配电柜的温度,看看仪表数据是否正常;遇到设备故障,他依然会亲自爬上梯子排查线路,“只有自己到现场看了,心里才踏实。”
创新路上的“拼命三郎”:把每个项目都当成“试验田”
在中纺日照公司的厂区西侧,10.5万吨大豆筒仓项目格外显眼。这个山东省“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藏着盛祥伟的一项“得意之作”——永磁同步电机在皮带输送工段的应用。“传统电机空载时耗电高,就像汽车怠速空转。”盛祥伟盯上了这个“耗电大户”,他创新提出将永磁同步电机按工艺使用需求,并使用PROFINET总线与主令电器并行控制方法,使空载节电率达86%,全年预计节省电费70万元。“那段时间,他白天在筒仓调试设备,晚上在办公室画电路图,有次凌晨2点还在微信群里发数据报表。”同事王师傅回忆道。
如果说筒仓项目是他在仓储物流领域的创新突破,那么VE提取改造项目则见证了他的“拼命时刻”。2023年,公司推进VE提取工艺升级,要求将脂肪酸VE含量从4%提升到9%。项目进入关键调试期时,盛祥伟的妻子即将分娩。“当时设备联动试机到了最后一步,传感器数据老是不稳定,如果停下来,投产至少推迟一周。”他咬了咬牙,白天在车间调试程序,晚上12点赶到医院陪产,凌晨6点孩子出生后,他又匆匆赶回公司。“丈母娘当时没少‘骂’我,但妻子知道这是我的工作,她理解。”说起这段经历,盛祥伟眼里闪过一丝愧疚,却也充满自豪:项目投产后,年收益增加1000多万元,“看到自己写的程序让设备‘听话’了,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强。”
带出一支“电气尖兵”:让匠心在传帮带中延续
作为车间主管,盛祥伟的工作远不止技术攻关。他每天接打几十通电话,协调各部门需求。“我不需要亲自巡检,但必须清楚每台设备的状态,这是对团队的负责。”他笑称,自己的工具包里有10余种“法宝”,从螺丝刀到万用表,随时应对突发故障。
面对“传帮带”,他牵头成立“自控工作室”,带领团队学习工业自动化技术。“强电是基础,弱电控制才是未来。我们要从‘修设备’升级到‘造系统’。”他要求年轻员工“比学赶超”,年长的师傅则需突破技术舒适区。“团队10人中,有9人是我的‘长辈’,但创新不分资历,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完成精炼车间自中纺油库直接领用毛油项目,每年节约蒸汽与电费成本约36万余元;用电计费方式变更,每年可节省电费130万余元,成了公司里有名的“电气尖兵班”。“我们干的是‘带电’的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严谨’二字刻进骨子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对匠心的理解——匠心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是对工作的敬畏和负责。
临近下班,盛祥伟又接到了车间的电话。他熟练地拎起工具包,边走边说:“设备就像人一样,有时候会‘闹脾气’,得去给它‘把把脉’。”夕阳下,他的身影渐渐融入厂区的设备群中,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铆在电气自动化的一线岗位上,用专注和创新拧出属于自己的工匠风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