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李凤德:带领群众建设“亿元村”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王小涵 实习生 金美慧 王晓彤

勇闯商海实现创业致富的“创业兵”

李凤德于1980年参军入伍,1985年退役回到家乡。退伍后,他用自己的复员费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6000元钱买了一辆拖拉机干起了运输行当,凭借着不怕吃苦的劲头,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李凤德紧紧抓住机遇,挑头办起了民营企业。1992年,他兼任沂南县福利石英砂厂厂长,由于经营有方,这个不到30人的小厂,每年向村集体上交利润18万元。2000年,李凤德组建了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凭借着诚信的经营理念、精准的发展眼光,企业得到高速发展。

甘于吃亏,带动共同富裕的“子弟兵”

2005年,南村村委和村民代表来厂里找到李凤德,代表全村老少请他回村率领大伙一起干。心念父老乡亲的李凤德不愿辜负大家的信任,决定辞去公司职务回村任职,挑起了带领全村老少的致富重担。

刚上任时,村里不仅没有积蓄,还有上百万元债务。经过走访调研,他认为,只有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同时,李凤德深知“能吃亏才能晓是非,多吃亏才有人跟随”的道理,他承诺:如果因发展集体经济亏钱了,算我的,赚钱了,算大家的,给村里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步,李凤德拿出自己的280万元,买下县城两处破产企业闲置院落交给村里开发建设,当年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村里创办饲料厂急需建设资金,李凤德冒着破产的风险,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4000万元用于建厂。饲料厂建成后,年产优质饲料20万吨,利税上千万元。

2015年,南村社区成立了山东广汇集团,红色旅游、休闲度假、酒店餐饮、仓储物流、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物业管理、饲料生产成为集团主业,集体收入连年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2023年,全村固定资产达到23亿多元,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3.8万元,成为沂蒙老区的“明星村”。

心系群众,冷暖为民服务的“勤务兵”

李凤德心里始终装着居民冷暖,把民生建设放在首位,让大家充分享受到了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凡到法定年龄结婚的青年,村里免费分配一套120平方米的婚房,至今已经分配了210多套;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发放7000元生活补贴,其他居民每年每人4000元分红;免费为全体居民办理医疗保险,免费健康查体;免收水电费、物业费;逢年过节村里均为全体居民分发米、面、花生油等福利……十多年来,南村社区用于民生方面的开支达到3亿多元。

忠诚于党,听指挥顾大局的“排头兵”

县里的需要就是“党的召唤”,李凤德毅然承担起革命老区旅游开发的重任。在李凤德的主持下,南村社区在马牧池乡建成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拍摄了《沂蒙》《斗牛》《沂蒙六姐妹》《红高粱》《铁道飞虎》等400多部影视剧,成为“山村好莱坞”,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李凤德充分利用影视基地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把旅游开发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常山庄等周边多个村庄的村民们在影视基地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现在,景区周围的常山庄、张家峪子、双泉峪子、西寺堡、董家庄等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均达到或超过1.5万元。基地结对帮扶的马牧池乡新立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1.6万元。

履行使命,弘扬沂蒙精神的“先锋兵”

2010年10月,在李凤德的带领下,常山庄村建成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详细介绍了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等红嫂的事迹。这个纪念馆是国内首个由农民自发建设的,以普通人物群体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之后,他又打造出系列红色纪念馆,先后有200多万名党员干部前来接受教育,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达到80多万人次。

同时,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还编排了实景沉浸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打造出《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战地医院》《妇救会》等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演出,这些小剧用当地人,演当地事,说当地话,非常接地气。

时光流转,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李凤德“一朝当兵终生为兵”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他用坚定的信仰,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初心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曲退伍军人创业的赞歌!